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黄平古军屯,初识谷陇“红岩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5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误闯”古军屯,初识“红岩堡”


——黄平县谷陇镇红岩堡初记

/奉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来到清水江畔的贵州省施秉县双井镇平寨苗寨。平寨是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的发源地。



清水江在她心情好的时候犹如淑女静养闺房,有时候缓舒玉体轻轻荡漾。高兴时的奔放、动情时的激荡也会令人慌张。



传说平寨苗族男性洪天刚之子爱钓。一天,其子不忌古训禁地下钓被龙崽拖入龙宫食之。洪天刚潜入江底杀进龙宫,龙王逃窜,龙崽被砍成几段。次日尸身浮出顺江漂下。平寨人拉回了龙头,台江县施洞镇塘龙的苗民捡到龙身,双井镇的铜鼓和施洞镇的芳寨拾得龙心龙肝,施秉县的>*****、廖洞分享龙尾,各自分食。

龙王跑了无人管雨,天旱地裂五谷绝收。老年失子的龙王想到丧子同痛杀人偿命,就托梦给平寨的长老:如果能用树木造一个龙子伴我回乡养老,我就……于是,寨老们商定:各自砍树造龙,并在当年出事的农历五月二十四日祭请龙王。龙王回到长塘口即“履职”: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待润泽大地后乌云散去,阳光穿过白云普照人间。后来,也就有了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依次在平寨,塘龙,铜鼓、芳寨,>*****、廖洞设场祭庆划龙舟的习俗。

传说是看不见的,但至今年年的苗族独木龙舟会,承载了这个古老的故事。



她送我们来到一个叫做“红岩堡”的地方,几百年以来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与外界相识,“古”和“老”在这里得到有温度的展示。



今天,在洪天刚砍死“龙崽”的那个地方,一座水库正在建设,待水坝建好蓄水,“现场”将隐身江底不见天日。为了“寻古”,我们乘上平寨的朋友安排的一只柴油机动船溯清水江而上……

关于岁月
红岩堡这石壁上的文字引发了几百年前的故事。
这一条古老的石头小道把我们引向历史的远方。

清水江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的斗篷山,汇入黄平县境内的重安江后始称清水江,至湖南黔城汇入舞阳河后称沅江,干流全长459公里。清水江段群峰叠翠,春来风和日丽,江水清澈,风光旖旎;夏时风高云急,逐浪任性,力量滔天;缓时好似淑女出游,急时犹如野马脱缰……


刘应民老人现场讲述“叫花洞”的传说。

如今这方的人们还在继续书写着这方历史红岩堡寨子里的石头路和老木屋


开船的龙师傅是清水江上的弄潮高手,半生“靠水吃水”,一条“乌蓬”养家人。在清水江的急滩处,我们手握船舷屏住呼吸感觉到船体不进却退之时,他气定神坤,好像就是用“气”使得可以乘坐20来人的木船硬生生的冲上了急滩。“没事,在这条江上混了几十年,哪样风雨没见过?哪样急滩没闯过?”龙师傅淡定的笑言。“今天的活路就是陪你们参观,多给我们清水江拍些照片写些书,我带你们去上游看一出古迹。”

他的介绍似乎没有令人惊奇之处,因为大概也知道清水江上没有好多轰轰烈烈。上行70分钟时,龙师傅将船慢慢靠近鹅卵石岸边。上岸后叫我们跟着他走。侧右上行两三百公尺的地方,龙师傅停下来指着江岸边一处十来公尺高的石壁说:“那上面有几百年前朝廷派来的官员留下的字。就因为要保留下这处古迹,现在正在修建的水库大坝降低了设计的高度。”

刘应民老人在山门前讲述着红岩堡的过去

厚实的山门里面古老的木屋

他们代代延续行走在这条岁月之路,从古走到今


为了一处古迹降低水库大坝设计高度?这是哪样厉害的古迹?——婆娑的竹叶树枝挡住了石壁上的字。同行的“老业余”永泉先生和县电视台的记者杨健小帅艰难地向上爬去。

石壁下的小道上走过来一位老人,我和本土作家卡柳与老人攀谈起来。

“你们看那边点:那里有个山洞,山洞不深。当年有个叫花子在周边讨吃的,到了晚上就回到这洞里住。后来朝廷来了官人无意中拜访了这个叫花子,后来带肉带酒又来招待他。再后来,还喊人备马接走了叫花子。你们的朋友上去的这堵岩石上就是那个官人写了字,刻了下来,几百年了吧,还在这儿。”老人姓刘,叫刘应民,大概有60多岁,是“红岩堡”的村民。

说实话,老人提到“红岩堡”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无非就是个地名,在我们这一方,地名带“堡”带“屯”的不少。加上主要是来“寻龙”的永泉和卡柳已经朝河边的船走去,我便不经意了。

道谢话别,沿着刘应民老人欲走的山道望上去,却见茂密的古树间,隐约有一睹厚重的石墙,石墙的中间,隐约有一个厚重的石门。一瞬间,古道、古树、古墙、古门令我驻足。


笔者
“老人家,你家住上面?”
刘应民老人
“是啊。”
笔者
“上面是一个村寨?就是‘红岩堡’?”
刘应民老人
“是啊。”
笔者
“请你等等。健,好地方啊,去不去看看?”
杨健
“上!”

微信图片_20171215112824.png
刘应民老人介绍他的前辈练武所用遗留下来的石锁

跟上刘应民老人,他告诉我们:红岩堡最初之名为“黄金门堡”,在黄平县境内属于谷陇镇管。是古时屯兵的地方,村落只有这条出入梯道,易守难攻……当今在这里居住的已经不是当年的朝庭军队后代,只有迁徙的潘、雷、刘、杨和沈5个姓氏40多户村民200多人口仍然生活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头上。


我忽然想起刚才用长焦隐隐约约看到的石刻:右边有“黄金门堡”4字,左边的落款:“钦差镇御兴隆卫锦衣卫指挥蒋献书”和“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三月十一日”。初默一算,这“红岩堡”应该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蒋献是谁呢?据史志记载,他为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后被朱元璋处死。


这是几百年来的人们用脚写出来的诗书


百年木屋是凝固的记忆

就我们问到的为哪样在这里建屯驻兵,刘应民老人说:原来这里地处黄平县东南面,与过去朝廷划分的“九股苗”区域隔江相望。由于红岩堡不但是黄平县通往台江的要塞,而且还是湖南深入贵州的水运关卡。明朝政府为从军事上防御苗族义军的进犯,才选择在这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位置屯兵驻扎,以阻止台江一带苗民进攻生事。


红岩堡寨子木屋


说话间,古老的石阶蜿蜒从我们脚下延伸到清水江边,有一种景深感。

抬头一看,一块块被历史浸泡得发出暗绿色或暗褐色的条石组成的山墙不算太长,却稳稳当当地镇守山关,那没有了门扇的门洞,仍旧给人一种厚重的视觉和想象,心中浮现出当年的兵勇们身着盔甲提枪操刀奔上跑下的情景来……

那些大大小小毫无规则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出了千般姿势、万种沧桑,铺出了一条露天的历史隧道,从600多年前的清水江边,穿越到今天、延伸到小村的心脏。我们走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处“河床”上,缅怀那远去的悲壮。

上到寨子中,这里平静得使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静静的石头小巷像故纸堆里的文字,默默地记录着几百年的历史,几只悠闲的觅食土鸡,就像晚上田间的蛙鸣,更显得这个地方的孤寂,那条失去了“职业习惯的狗”遇到的好像都是熟人;吊脚楼上坐着的男人淡定得像一尊菩萨,没有因为寨子里来了陌生人而反应,晒着太阳绣着花的女人也只是远远地乜了一眼来人又自顾手工;木墙上闲挂的斗笠和门扣上虚掩的锁,一切,都描述着这里的宁静、这里的安详、这里的不可捉摸……


延续至今的村民们仍然继续用人生书写着红岩堡的历史

清水江水长域广,当真就是为了“以防苗民生乱”屯兵于此?弹丸之地佣兵几多,可否真正“御敌”?就算是“御敌”,地方派兵屯守大可,为何会有一职高权重的蒋献亲临?当初的那位叫花子是谁?有哪样能耐竟被朝廷官员接走?他和后来的红岩堡的事有没有、有什么关系?即便屯兵没有百来号人也有几十兵勇,说来就来,说走全走,竟然没有留下一根一种?还是为了某些原因隐姓埋名成了后来至现在的居民?


船上的朋友打来电话,我们怀着一些纠结慢慢移步下山。

打油结尾——

今访清水江,清新在沿途;
寻得龙生地,得观石蟾蜍。
误闯古军屯,初识红岩堡;
神秘留几度,智者玉来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