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酿镇五福村,全村人口2486人,几乎人人都会练上几手叫做“侗族花架”的武术。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7、8岁的幼童,耍起“侗族花架”那是虎虎生威。 劳动间隙,村民在自家小院、田间地头练习拳脚、挥刀舞棍,成了五福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分割的生活习俗,在代代相传中,五福村的“侗族花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堪称百年“花架村”。 侗族花架,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侗族人民为了保寨护家,自发研习出的一种自卫并强身健体的武打技艺,俗称“花架”,侗语叫“娃嗄”。随着时光的推移,五福村民,始终把龙灯和花架有机融合,护佑五福村吉祥、平安。 “侗族花架”是五福村在生活中锤炼而成的独特创举,其武器具有广泛性,在实战中除开特制的铁尺、铁锏、铁镗、九节鞭等外,农舍中顺手的各种棍棒,农具如:锄头、扁担、柴刀、板凳、铁夹等都可以作为抗敌武器,应用自如。其具体打法有百十种:如“金鸡独立”“双凤转阳”“猿猴摘桃”“秋风扫荡”“海底捞月”“拳琼背锏”“玉女散花”“百鸟归巢”“单鞭救主”“观音坐莲”等等,是一种以独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武术套路,闲时舞台表演,警时战场实用。 铁镗  板凳  铁锏 五福村得天独厚、风景特佳。在坪场高约50余米的“高洞”大瀑布的峭壁上、河滩边,村民们不畏环境恶劣,在悬崖峭壁上练起了“侗族花架”,不管是徒手或用棍、铁尺、锏、铛等兵器,都耍得虎虎生威,我们则看得惊心动魄。 “别看他已经69岁高龄了,如今还天天练,打得可好。”村民们指着“总教头”罗国模对我们说“他的身体好得很。” 五福村人习武打拳不仅局限于本村,只要县里或州里哪里有文艺演出或非遗展演,五福村的舞龙灯和“侗族花架”都要上台露一手。“总教头”罗国模告诉我们,“舞龙灯、练花架成了我们村的特色。” 
五福村爱“侗族花架”到了哪种地步?“总教头”罗国模说:“有时候在地里正干活,手痒痒,拿着锄头和犁耙,两家人就练起来了。而刚进门的新媳妇去挑新水时,路遇调皮的小伙子挑逗,在井边也会耍上几手花架,村民们都喜欢这种独特的打情骂俏方式。” 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热衷于练“花架”。有时“花架”结缘相亲,有时“花架”增进友谊,有时“花架”消除苦闷,有时“花架”庆典助兴…… 如今,五福村人生活殷实,在“总教头”罗国模的带领下,全村人都练上了“花架”,并且不断受邀参加省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罗国模说:“在五福村,不会花架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起源 “侗族花架”由守寨护家本领发展而来,起源于明末清初,发展壮大于清咸半年间,至今已有四百来年的历史。 创始人为五福村界牌寨的王姓房族,逐年传授到本寨内的龙、黄、刘、粟、杨等姓氏的青少年,形成一股内在的护寨力量,清咸丰年间在姜应芳义举的推动下,迅速推广到整个高酿、石洞、锦屏、剑河各侗族地区,并进一步得到充实、完善、提高。“侗族花架”在姜应芳义举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传承 从明代起五福村创立“侗族花架”,到清朝末年第二十五代传人吴建业,二十六代传人王光太,民国时期二十七代传人王金衡,解放后二十八代传人王昌标,上世纪后叶二十九代传人罗国模相继传承,不断发扬兴盛,年龄最高者78岁,最低8岁。 而今,更值得欣慰的是,“侗族花架”传承后继有人。商业成功人士王瑞江、杨秀才不顾自己企业业务的繁忙,毅然接下了五福村“侗族花架”第三十代传人的接力棒,如今已到第三十一代传人。我们坚信五福村“侗族花架”的文化将再次迎来蓬勃发展的美好明天。 结 语 “侗族花架”是五福村人之魂,是团结全村的强力粘合剂,几百年来,村民悉听号令,农忙锻炼,农闲强练,没有贵贱贫富之分。 “花架村”更是景美,人更美!这里有崇文尚武、馨德善行的传统,民风淳朴,家庭团结,关系和睦,全村敬老爱幼气氛浓厚。在他们看来,学武先明理,习艺先尚德。学武不是逞能斗胜。而应该身怀一颗仁者之心,不损道,不害人,人人有帮助之义,个个有护寨之责,这才是最根本的。 来源:金色天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