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江畔, 凯里市下司古镇如一幅水墨丹青画徐徐展开。 青绿的江水绕着临江的吊脚楼,古老的雕梁、斑驳的石板、青瓦木楼的老屋,古雅而淡然。  ▲张旭东 摄 ▲李茂奎 摄
近中午时分,街口传来敲锣打鼓声,身着红衣喜裳的一队人马浩浩荡荡而来,每天两场的“喜遇下司”表演活动又开始了。
▲李茂奎 摄 ▲陈丹 摄
“打锣鼓、吹唢呐、接新人、到婆家……”这是下司古镇最具人气的一个常态表演活动,游客跟着行进的队伍一路经芦笙广场、拜码头、过连心桥、入洞房,在别有生趣的婚俗表演中,享受着古镇的美好与惬意。
▲李茂奎 摄
“很喜庆,热闹,一路跟着走,也把古镇逛了一圈,在别的地方很少有。”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女士一路拍个不停,朋友圈里动态每隔几分钟就更新一次。
▲蒋建民 摄
作为黔东南州新晋的国家4A级景区,下司古镇已成为新的热门景点。
以苗、侗、仫佬等民族为主的下司古镇,头戴的头衔不少,有着“中国一流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世界名犬之乡”“中国龙舟冠军之乡”“中国农民绘画之乡”“贵州八大古镇”等一系列称号。古时商贸繁荣。 繁华过后,古镇一度陷入了沉寂,直至2013年,随着凯麻同城化战略的实施,黔东南州依托山水田园和特色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和示范,在下司古镇启动了建设大会战。
3年会战,下司古韵秀新姿。 2016年7月,重新掀起“盖头”的下司古镇以其旧容新貌兼容,古街新巷并存,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的特色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潘仁彬 摄
借助今年重点打造的1808文创街,下司古镇发挥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政府搭台、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发展文创扶贫的1808扶贫新模式,模式内容可概括为1808工程:“1”是指一条街区精准对接一个贫困村,一对一精准建卡帮扶;“8”是指从8个方面整合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资源,即:劳动力、创造力、肖像权、姓名权、原材料、老物件、民俗风情、历史传说;“0”是指对贫困村民的商品与服务零进场费用;“8”是指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带来8个方面的收入,即工资收入、工艺品创作收入、代售收入、街区演艺收入、肖像权收入、姓名授权收入、原材料供应收入、衍生电商收入等。
截至目前,1808街已助力下司清江村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脱贫任务,同时,古镇景区已将下司镇四个贫困出列村4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下步帮扶对象。
旅游吐露芬芳,馨香丝丝缕缕沁心扉,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村寨 故事 清江村:“钱景”美丽 小船做“1”,鹅卵石拼成“808”,下司古镇上,今年新出现了一条文创街区。 清江村村民潘平定的家就在这条街上。 1808街打造前,这里属于背街小巷,住在这里的潘平定,每每看着中心街区的热闹景象,不由得心生羡慕。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去打工,田土又少,日子过得不算好。”潘平定说,他家的位置比较偏,没改造前,几乎没有游人过来,想做点买卖也不好做。 1808街打造后,潘平定的家被包装一新,他却从这里搬了出去。 “旅游公司把我的房子租了,一年租金七八万,我到景区外围另租了个房子,租金一年不到2万元,算下来,房子一项就可以增收五六万元。”搬到外围的潘平定还租了个小门面,卖点小吃食。 在潘平定家的斜对面,贫困户金治梅家的房子也被装饰一新,一楼被改造成门面租了出去,每月租金收入1500元,自己当上景区的环卫工,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随着下司古镇的旅游发展,清江村村民们的生活逐年变样。”清江村党支部书记吴聪明说。 “看,这里原来都是卖鞋子、小商品等一些流动摊点,现在是古镇景区有名的码头街,主要售卖古镇特色美食月亮粑粑和蓝莓冰粉。”走在码头街,迎着清水江畔微风,清江村党支部书记吴聪明感慨良多。 由老清江村、桃花村、德新村合并而成的清江村如今是个有1980户4965人的大村,过去以发展农业为主,而今,老清江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桃花村和德新村已逐渐将农业重心转移到面条生产、游船等三产上。 《歌唱十九大》《精准扶贫山歌》《人闻下司小上海》……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古镇山歌队在1808文创街上高声练着歌,从过去做农活,到如今成为景区山歌队的一员,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歌队成员们个个容光焕发,编写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歌,大声唱给天南地北的游客听。 房子店面升值了,外出的人儿归来了,发展的路径越来越多了,清江村里,正走出美丽新“钱景”。
图片均为资料图 来源:贵州日报 
动动手,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 如果有想推荐的秀美村庄,可在微信右下方或者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小编将会收集文字与资料分享给大家……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