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入春,但却春寒料峭,去儿童医院看病的孩子仍然很多。
不少父母说,孩子自从生病开始,一直到病好了以后,就不像以前那样乖巧了。生病真的会令孩子的性情大变吗?
孩子生病是父母最揪心的事情。
▌孩子突然变得特别粘人、脆弱
由于身体不适,情绪欠佳,病中的孩子哭闹不止属于正常现象。父母惊慌失措,一味迁就会让孩子感到:我病得不轻。这不利于孩子保持情绪的稳定,会导致他们的个性越来越脆弱。
所以,父母可以恰当解释孩子的病情,告诉孩子:“没关系,很快会好的。”
其实只要是身体不舒服,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上面这位妈妈该做的,就是要像平时对待孩子一样,不把孩子当小病号伺候。如果生病期间爸妈格外迁就孩子,等病好了,孩子会觉得原来自己的无理取闹也没什么。
这位妈妈的孩子8个月大,是逐渐认生的年纪,和妈妈的分离焦虑同时也开始出现,直到1岁半左右才会逐渐好转。所以,应多带孩子外出活动,接触同龄小朋友,开阔孩子视野,同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样有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缓解孩子分离焦虑的状况。
孩子生病,父母都会产生焦虑、担心、烦躁等负面情绪。孩子对于疾病的了解是非常少的,但孩子最会“察言观色”,通过听父母说,和观察父母的表情来了解自己患病的轻重。
所以,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生病期间和病愈后的情绪。因此,当孩子生病时,父母既要重视孩子的病情,又要尽量不动声色,在孩子面前不要显得过于担忧、焦虑,更不要太把孩子当成“病号”去对待,事事包办替代,生怕孩子体虚累着,曾经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因为对于“病号”的迁就而废弛。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对疾病的态度。
▌孩子害怕看病、打针、吃药怎么办? 如果孩子有过痛苦的吃药、打针经历,再到医院看病时就会本能地就会恐惧医院、医生、打针、吃药等一系列治疗工作。这时如果父母通过威胁、哄骗、利诱等方法对付孩子,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更大的创伤,更加恐惧治疗。更严重的是会丧失对父母的信任。孩子在恐惧和不信任的状态下,很难表现出好的情绪情感,脾气也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医院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医院的设施、医护人员的着装,都和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检查、治疗的过程,也大大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因此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年龄小的孩子会感到恐惧,大哭大闹;大一点的孩子则表现为焦虑不安。所以,不是孩子生病后变胆小了,而是这些新的事物让孩子感到了害怕。
打针游戏让孩子不再有医院恐惧症。陪孩子在家里玩看病打针的游戏,从挂号、就诊、拿药到消毒、打针、输液、拔针,有能力的妈妈还可以买来专门的玩具胶带,打针留下的管子、药瓶什么的这个游戏让孩子熟悉医院,打消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等到孩子真的生病要去医院,也不会哭闹了。
患病过程中会碰到吃药、打针等一系列问题,父母应及时表扬孩子在病中的良好表现,以起到正面强化作用,这对孩子意志力和勇气的培养也有好的作用。
父母应及时表扬孩子在病中的良好表现
▌对病期孩子的过度关爱,只是在弥补父母自己的内疚感,对于孩子的身心康复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生病时往往依赖型较强,希望父母时刻守护在自己身边,并且容易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多看电视、多吃糖果等,这些无理取闹的要求,搁平时,肯定是会被父母拒绝的,但在生病期间,很容易因父母的同情、心软而得到满足。
父母满足孩子诸多不合理要求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父母肯定知道这些要求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康复,但很多时候会因为自己日常对孩子的陪伴少、对孩子过于严苛等内疚心理,在孩子看起来很可怜的生病阶段予以满足,无形中既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又弥补了自己对于孩子的愧疚心理。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把握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在病号后出现任性、耍赖等表现。所以,父母要和孩子明确哪些要求可以满足,哪些要求不能迁就。
很多孩子病愈之后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如:不愿独自睡觉,挑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等。究其原因,是父母在孩子生病中孩子生病期间护理不得法引起的,其实,在给予病中孩子更多关爱的同时,还是要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关怀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实现。比如,通过和孩子聊天、讲故事、玩一些安静不激烈的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在生病期间对不适症状的过度注意,让孩子的病中生活变得丰富一些。这些都会使孩子多一份坚强,少一些退行行为。更可以通过更多的言语鼓励、拥抱等肢体接触来给予孩子精神方面的正面支持。但是,对于“不买玩具就不打针”,“只要妈妈喂药”,“病好了也不去幼儿园”等无理要求,要温和并坚定的拒绝。
如果没有控制,对孩子进行过度的照顾,往往不是孩子的需要,是父母的需要,还非常有可能勾引孩子学会一个糟糕的本领:用反复生病去获得特殊待遇,拿自己的“脆弱无力”去配合、满足父母“照顾”自己的欲求。
所有父母都需明白,孩子生病是常事。生病以后的退行、粘人、脾气坏等,也很常见。这个过程中,父母最该做到的,就是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不焦虑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安稳踏实感,如此才能够确保孩子安全感建构顺利进行。也唯有好的安全感,才能够帮助孩子们轻松度过生命里大大小小各种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