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句话用来形容过去四十年前的贵州一点也不为过,而黔东南州就是贵州一个典型的缩影。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崎岖险峻,交通十分闭塞。1956年自治州成立之时,全州境内只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1008公里,没有铁路,农村公路建设更是想都不敢想。
1958年10月15日,途经黔东南州麻江县的黔桂铁路通车到贵阳,黔东南州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也结束了贵州省没有铁路的历史;1964年,从江县城通车,黔东南州实现县县通公路,也标志着贵州省县县通公路;2002年,从江县光辉乡通车,黔东南州实现乡乡通公路,也标志着贵州实现乡乡通公路;2012年底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2017年底全州3509个建制村已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目标。
2017年7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的重要决定。目前,全州计划项目3806条8484.8公里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路基9201.3公里,完成路面8607.9公里,受益2084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23714人,解决832947人出行难问题。随着农村“组组通”公路的贯通,将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同时道路的修通也激活了大山深处的旅游资源,让山货能够“走出去”,增加了农村群众的收入,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州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截止2017年底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6991.187公里,其中:新增国道361.119公里,新增省道2165.226公里,县道5088.691公里,乡道6731.827公里,村道12644.324公里。在贵州省实现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的大背景下,全州的农村公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回家的路不再泥泞不畅。黔东南州的交通建设发展史,可以说是贵州交通建设发展的缩影。 公路不光要建好,更要管好、养好、营运好,方能更好地造福百姓。黔东南州2016年起打造一批“四好农村公路示范路”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引领全州农村公路健康发展,2016年底全州已完成454.24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创建,完成一个县(麻江县)作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2017年完成636.3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创建;2018年全州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1000公里,完成一个县(雷山县)作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
截止2018年,全州管养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6991.187公里,已全部纳入列养范围,列养率达100%。同时为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分级管理养护模式,推行县乡公路管养分离和市场化养护制度,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州级人民政府和县(市)级政府按照《黔东南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16年-2018年地方财政落实养护资金7509万元。截止2017年底,县道沥青(水泥)路 P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中等路率达70%以上,乡道沥青(水泥)路 P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中等路率达 60%以上;无铺装路面县、乡道和所有的村道好路率达70%以上,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明显提升。 如今,一条条通衢,连接城乡,通达四方,助推着黔东南州经济的发展。居高俯瞰,一条条公路绵延于青山绿水之间,恰似彩练当空舞,又如玉带云中绕。
黔东南州农村公路40年发展,不仅仅是《彩练当空舞,玉带云中绕》这幅画卷创作的心路历程,更是黔东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曲曲赞歌、一支支热舞,一首首颂词……激发着黔东南州广大干群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潘文华 潘胜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