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业写完了吗?把碗放下!妈妈洗!
“把拖把给我放回去!你能拖干净吗?”
这些话语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孩子想要分担家务活,父母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做不完作业......父母的担心总是有很多,于是选择为孩子操劳,为孩子打理好生活的一切。

中国的父母总是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才能,“3岁能背诗,7岁能下棋”,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却忽视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孩子要以学习为主,其他的事少操心!”这成了中国家长的洗脑“至理名言”。孩子大了,父母又总抱怨:“你就不能洗洗碗?袜子多久没洗了......”
之前看《少年说》,一位男同学在台上喊话自己的妈妈,希望妈妈不要再逼迫自己做家务了,这位妈妈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刻,简单直接三个字:不可以!给出的解释是:生活也是学习的部分,做家务正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来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娇万宠,她为什么要一个人承担全部家务?

此言一出,不少女生在弹幕中争着抢着要做这位妈妈的儿媳妇。
反观现在的很多家庭,家庭中的爸爸都很少做家务,认为妈妈就应该承担做家务的责任,有的妈妈也在工作,可还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的妈妈很有家庭责任感,而爸爸却缺失了,家务应该一起承担,在承担中体现责任感。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让做什么不愿做,其实是错过了孩子学习做家务的时间。
孩子小时候并不讨厌做家务
孩子在3岁以后,有了自主能力,渴望跟家人拥有平等的关系,于是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平时父母做家务时,孩子也想要模仿、学习,想要融入日常生活。
3-6岁的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开始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则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而家务活的分担,也恰恰体现了每个人在家庭生活当中的角色,自己承担自己要做的,也让孩子有了家庭参与感,满足孩子想要融入生活的心理。

在孩子3-6岁时,愿意主动承担家务就要让孩子做,孩子不会做可以教,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拦,过度保护反而是孩子以后懒惰的“助推器”。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将来更难培养,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表现出想要做家务的时候这样做。
1. 告诉孩子你需要他
3-6岁的孩子渴望自己被肯定,当父母主动“请求”宝宝帮忙时,宝宝会觉得自己被需要,也知道这是父母对自己的肯定。让宝宝帮忙做家务时可以把“帮”字放在开头,让孩子知道你是在向他请求帮助。例如:“帮妈妈拿过来小勺子。”
2. 适当表扬
当宝宝真的帮着做一些事情时,无论结果好坏,宝妈都要给予表扬,这是对宝宝最大的肯定,也是为了让孩子坚持做家务的动力

3. 教孩子如何做,给孩子示范
孩子不会做不要紧,要教他,并且示范如何做,最好是把分配宝宝的事情具体化,比如孩子在客厅玩耍,弄得客厅很乱,抛给孩子一句:“把客厅整理好”,孩子会不知道怎么做,可以具体的告诉孩子:“把玩具放回去......把沙发弄整齐。”这样说的话,孩子更好理解,也能让孩子知道顺序是什么。
4. 不要抱怨家务
如果总是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做家务很累、很烦,孩子也会害怕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帮助自己完成,并且尽早完成,还有时间陪孩子玩,这样孩子会主动帮助的。

5. 按照孩子的能力分配孩子能做的家务
3-4岁:可以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一些其他的东西,书籍,帮手摆放餐具等。
5-6岁:可以整理一下餐桌、厨房打下手(摘菜,做准备工作)、收拾房间、洗干净的衣服可以分类、折叠、湿的衣服帮忙去晾晒。
7-10岁:独立打扫房间、洗碗筷、使用洗衣机、打扫卫生间、做简单的饭。
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分配的任务就是孩子需要承担的部分,这让孩子逐渐有了责任心,慢慢学会了独立自主,这些远比书本里的知识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