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微信新闻】] 打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有这种心理,既伤害了孩子又离间了亲子感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等,这些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随着现代学科,例如脑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养儿育婴各领域专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也出现越来越多对家中“虎爸虎妈”式教育方法的质疑和反对。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庭的新鲜血液和希望,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拥有独立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很多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都实施“虎爸虎妈”式的教育,希望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下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然而并不是打出来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相反,若孩子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做出极端的事情,父母追悔莫及啊!
所谓“虎爸虎妈”,顾名思义就是很多家庭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所扮演的角色都是“老虎”,孩子一旦犯错便通过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之前看过一个新闻,爸爸文化不高,教育孩子就是打孩子,甚至有时妈妈也去“帮忙”。不听话打、学习不好打、没有考高分也打,以至于在孩子成长阶段看见爸爸就害怕。后来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想到回家,又是挨打,想到这些孩子极其害怕,最后孩子选择自杀,父母后悔晚已。
教育孩子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一直是当下较为火热的话题,最近新出的一部电影《狗十三》讲述的便是离异家庭中一位父亲对自己女儿“虎爸”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女儿的性格,电影结尾便是女儿变得懂事听话但却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纵然这个结局都是大家不想看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由于父母过于严厉,让很多孩子从小受到极大心理阴影”事例的发生也让人们陷入沉思。当然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与反思,更多的是它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18岁成年之前的阶段,即婴儿期(0~18个月)、儿童早期(18个月~3岁)、学前期(3~6、7岁)、学龄期(6、7~12岁)、青年期(12~18岁),可见,每个孩子在成年之前至少有五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其对应的教育方式。
因此,我们说教育孩子要有适当的方法和阶段性的去教育,不能总是用打或骂,必要时还是得给予孩子一定的关心与鼓励,当然不能过度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样也不能不分是非的过度宠溺,凡事都恰到好处便是最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好妈咪大课堂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1830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