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领导眼中的“领头羊”,是技术人员心中的“百科全书”,是同事口中的“拼命三郎”……
连续两年,他被评为贵州电网公司生产技术管理先进个人,2022年5月,荣获“黔东南州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11月,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他就是南方电网贵州凯里天柱供电局生产技术与规划部副主任王亨沛。
耳濡目染 扎根电力  王亨沛出生在锦屏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一名电力工人。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忙碌的身影成为了他儿时的记忆。每当听到乡亲们亲切地称父亲为“光明使者”时,王亨沛不禁为父亲感到骄傲,儿时的王亨沛对父亲充满尊敬,并默默下定决心,也要像父亲那样,传承他的敬业精神,做群众光明生活的守护者。 2014年大学毕业填写就业意愿时,王亨沛毅然选择了供电企业,同年8月,他收到了天柱供电局的入职报到通知。入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在工作中一定要踏实、细心,要多向老师傅学习、钻研技术。 王亨沛进入供电局后,经常和同事活跃在电力一线,哪里有用电困难,哪里有用电需求,他们的身影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一顶安全帽、一套工作服、一双绝缘胶鞋,一副绝缘手套是他们的“标配”,一副头盔、一双脚扣、一个工具包与他们朝夕相伴、时刻相随。 “王亨沛这个人刻苦、勤奋、肯钻研,是我们年轻一代电力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天柱供电局副总经理李宾对王亨沛这样评价。
刻苦研发 改进工器具  2019年,王亨沛调整工作岗位到配电中心工作。“线路故障跳闸率高、群众用电得不到保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配电中心运维班成立机巡组、检测组,开展中压线路及设备巡视、检测工作,虽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但根本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王亨沛了解到当时运行的综合配电箱没有设计有接地刀闸,对于开展配变变压器检修、预测工作非常不方便。有一次,王亨沛看到变电站的接地刀闸一下子来了灵感:如果在综合配电箱加装接地刀闸,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于是他和同事一起探索研究,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配变综合配电箱加装接地刀闸通过检测并投入使用。 “没有加装地刀闸的时候,装拆接地线需要花很长时间,浪费人力不说,违章率也高,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研发出配变综合配电箱加装接地刀闸后,解决了我们一直以来的生产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王亨沛的同事龙代华深有感触。 同年,在自拍杆的启发下,王亨沛牵头研发了一款带摄像头10千伏绝缘操作杆,解决了配网运维人员在操作柱上隔离刀闸时,因操作不到位引起的故障停电,从而减少了用户停电时间。在王亨沛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工器具得到了改良,解决了农网台架变安全隐患,提高了设备安装工艺质量,改善配变安全运行条件,有效降低员工装置性违章,减少线路设备事故的发生,为可靠的电力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排查隐患 保障用电  “线路跳闸停电问题不能等也等不起。”2021年,王亨沛组织员工变被动为主动,对排查发现的缺陷和隐患,通过“老带新”“师带徒”“以战代培”等方式,自主对10千伏线路开展精益化的排查,把其中6条高跳线路巡视发现的871条缺陷列入重点整治对象并自主开展消缺工作的模式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 “以前,我们最怕的事情就是遇到恶劣天气,几条线路同时停电,翻山越岭找故障,焦灼、疲惫,但不敢停下来。”聊到以前几条线路同时停电的情景,王亨沛连连摇头。过去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停电时,只能通过开关跳闸情况来分析故障区段,利用“人巡+机巡”的方式锁定故障,再进行隔离,整个过程耗时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几个小时。  2022年2月22日,天柱县境内普降大雪,10千伏高甘线发生故障停电,王亨沛与同事冒着风雪前往高甘线开展线路巡视。(张美庆摄)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从60.8407小时,降低到现在的11.73小时,群众生活用电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为提升供电可靠性,王亨沛与同事近期正在实施线路“自愈”的工作,目前,已完成自动化终端安装225台,实现“自愈”线路32条,预计2024年将实现整县“自愈”。 每当看到万家灯火亮起来,王亨沛一脸满足,他时刻牢记父亲的那句叮嘱:“一定要守护好群众的那盏灯。”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潘存栋 肖明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