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彩贵州有这样一片土地,被世代承袭的生活习俗和古老独特的文化符号浸润着,散发着神秘朴真的气息,这就是丹寨。
12月6日,记者来到距离丹寨县城东十余公里的扬颂村,立刻被身着盛装、翩翩起舞的苗族姑娘们所吸引,伴随着欢快的芦笙,也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
这便是苗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祭尤节”。每年农历10月的第二个牛场天(丑日),丹寨县长青乡的腊尧、扬颂等苗族寨子仍保持着过节的习俗,以怀念苗族祖先,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风情独具“祭尤节”
“很久以前,咱们生活在黄河边,河水黄泱泱。”一首苗族古歌悠悠响起,把丹寨县长青乡扬颂村的村民们都带回了遥远的过去。
“祭尤节”作为丹寨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传,很久以前,扬颂、腊尧等地苗族先祖蚩尤居住在“河水黄泱泱”的河岸上,他天生怪异,勇猛异常,曾率领9位部落首领一起与炎帝、黄帝在中原一带交战,蚩尤被诱杀后,那9位部落首领便率领部族沿河向西一路不停地迁徙,他们来到了黔东南,来到了丹寨,来到了扬颂和腊尧,世代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蚩尤后裔。
“扬颂人家过‘祭尤节’,要准备祭牛,每家每户都要提前3至5天盘好一坛只酿不蒸馏的甜酒。节日的前一天,还要蒸糯米饭打粑粑。”村中老人向记者讲述。
12月6日,过节当日的早上,扬颂村的女子早早起来,忙着用压箱的银饰和盛装打扮自己。男子则有的提着鱼罩下田捉鱼,回家煮熟;有的到山上摘取枸树叶,洗净备好。9点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全村人聚在一块,摆上9个土碗,分别斟满甜辣酒,同时用枸树叶和青菜叶垫着9条鲤鱼。物品备齐,村中老人开始唱起苗族古歌,以歌声叙述以前苗族的迁移史,其间村民们饮9次酒、吃9次鱼。
祭祀完后,客应主人邀请,围着餐桌动手喝酒吃肉。主人一边吃,一边热情地劝酒,此时话题打开,大家谈古论今,各抒己见。酒过三巡,主人还邀客人猜拳行令。等到主客双方酒足饭饱后,热闹的活动也拉开序幕。姑娘们迫不及待地相继来到平地上,手牵手跳起欢快的舞蹈。小伙子们则按捺不住心中喜悦,拿起手边芦笙奔去为姑娘伴奏。年长些的妇女慢条斯理,整理好裙带,侍弄好银冠,待芒筒奏出浑厚的乐声时翩翩起舞,跳的竟然是闻名中外的锦鸡舞,举手投足间风姿绰约,令观众眼前一亮。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节日的内容由过去较单一的现象,发展到了唱歌、跳芦笙、赛唢呐、斗鸟等民间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这一天,不论主人、客人,大家都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
非遗瑰宝享不尽
在丹寨的青山绿水中,苗、水、侗、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丹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除传统的“祭尤节”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外,这里汇集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苗族口头经典“贾”。另外,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丹寨县政协副主席、旅游办公室主任陈方艳介绍,全县有101人获得了民间艺(匠)人职称资格,12人为高级工艺师。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4人,省级和州级的分别为4人和11人。2008年已向国家商标注册管理部门申报注册“锦鸡舞”、“给哈舞”、“石桥古法造纸”等六个注册商标。
除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人文资源,丹寨还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不但土质肥沃,空气、水质无污染,而且富含人体必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盛产优质硒米和硒锌茶叶,被誉为“中国硒米之乡”和“中国硒锌茶叶之乡”,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丹寨,也成为贵阳、
凯里、都匀等周边城市和广东、广西、上海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避暑休闲的首选之地。
创新创智新丹寨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凯羊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逐步开通,如今的丹寨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日趋显现。
道路改变的不仅是交通和区位,更改变了丹寨人的观念,增强了丹寨人的信心和决心。12月初,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示的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中,贵州省丹寨县榜上有名。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标志着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荣誉,丹寨县决策层统一认识,坚持“重点发展、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子。
根据各村特色,丹寨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规划,避免重复和雷同。石桥村充分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的优势,以及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造纸+民俗文化+乡村旅舍”的旅游发展路子;泉山村重点抓好“自然风光体验+农家乐”;城江村采取“观光农业+农家乐”等。
丹寨县委书记张淼表示:“我们要通过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让游客从中体会到当地民族文化大餐和走进农家的乐趣,既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有着“中国鸟笼之乡”称号的卡拉村已成为当地发展的典范。据悉,卡拉村从事鸟笼生产的农户不断增多,从2002年前的62户发展到现在的112户,年产鸟笼由当时的3万只发展到10万只,鸟笼制作创收也由当时的100多万元到现在的400多万元,鸟笼在为卡拉村铺开致富路的同时,也为该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如果以前鸟笼只是用来养鸟,那么今后卡拉村的鸟笼将作为旅游商品来发展。这里最好的鸟笼能卖到8000多块一个,深得国外游客的喜爱。”张淼信心十足地说,“今后的卡拉村,借助鸟笼制作手工业助推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成为丹寨县乃至全州、全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中的一朵奇葩。”
丹寨在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到2015年,全县将围绕路网建设,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为载体,建设突出农业生态旅游功能的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计划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以上,累计达20亿元以上。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也正是由于尊重传统,尊重自然,丹寨正在赢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张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