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黔东南各县的由来(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2 00:03 编辑 <br /><br />
黔东南是一首诗,它优美而抒情。

黔东南是一支歌,它古老而优雅。

黔东南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 我们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雷山:名缘雷公山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位于东经108.0°,北纬26.3°,在贵州省中东部。1949年置雷山县,以雷公山得名。与凯里、剑河、台江、榕江、丹寨等县市毗邻。有苗、侗、汉等民族。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苗岭山脉至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最高峰雷公山位于境内,海拔2178.8米。境内山峦重叠,谷深壑幽。
今雷山这片土地,在唐天宝三年(744年)曾置罗恭县,属应州。宋代属夔州路肇庆府羁縻州。元属新添葛蛮长官司。明代至清初无建置,由苗民内部自理,称“管外苗族地区”。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设“新疆六厅”,雷山置丹江厅。民国3年(1914年),丹江厅改称丹江县,设县署管理政务。民国33年(1944年),贵州省政府以“雷公山山大箐深,易滋盗匪,鞭长莫及,不便治理”议准以雷公山为名,将原丹江县辖地略加调整,置雷山设治局。民国37年(1948年)10月,行政院批准将设治局改为县,其地域不变。

三穗:境内稻株生三穗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108.6°,北纬26.9°,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邛水县,1923年更为灵山县,1987年置今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与湖南新晃,及天柱、剑河、镇远等县相连,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有汉、侗、苗等民族。
三穗原名邛水,因民国16年(1927)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改名三穗。今三穗在宋大观元年(1107)时置邛水县。宣和四年(1122)废邛水县为堡。绍兴二年(1132)复置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分置团罗、得民、晓隘、披带、邛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并四司设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清雍正十年(1732)置邛水县丞,属镇运县。民国2年(1913)置邛水县;15年易名灵山县;17年更名三穗县。1950年三穗解放,隶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9年1月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建置至今。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

  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位于东经108.5°,北纬25.9°,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置榕江县。因都柳江古称榕江流经县境,故名。榕江以多椿树得名。总面积3232平方公里。居住着侗、苗、汉、水、瑶等民族。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清雍正八年(1730)置古州厅,驻黎平府同知;九年筑城,设古州镇;十年开泰县丞移驻境内朗洞,设朗洞县丞。民国3年(1914)废古州厅置榕江县,改朗洞县丞为朗洞分县;民国25年朗洞分县并入榕江县。1956年7月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至1961年从江县曾并入。

麻江:得名麻哈江

麻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位于东经107.5°,北纬26.4°,在贵州省中东部。明置麻哈册,1913年改为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故名。1930年置麻江县。
与凯里、丹寨、贵定、都匀等县市毗邻。面积1221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侗、水、瑶等民族。
麻江因麻哈江流贯县境中部而得名。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置麻哈羊峦安抚司,隶绍庆府。元至元年间(1264-1294)置麻峡县。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麻哈长官司。弘治七年(1494)置麻哈州。清康熙七年(1668)裁清平县入麻哈州,十年(1671)复置清平县。民国3年(1914)改麻哈州为县。民国19年(1930)改为麻江县。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麻江等4县合建凯里县。1961年复置麻江县至今。

黎平:得名“黎民平安”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9.1°,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缘。清置开泰县,1913年置黎平县。县西有黎平守御千户所,县以此名。与湖南靖州、通道、广西三江、及从江、榕江等县相连。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有侗、汉、苗、瑶、壮等民族。
  黎平,据传以“黎民平安”一语而得名。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潭溪、洪州泊里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1322)总管府废,置上黎平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置五开卫,隶湖广。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1727)废五开卫,置开泰县。民国2年(1913)废府置黎平县属黔东道,后属独山行政督察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台江:台拱丹江取首尾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8.3°,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置台拱厅,1913年改县。1941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地并入台拱县,二县各取一字得名,与剑河、雷山、凯里、三穗等县接壤。地处雷公山北坡。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壮、回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68%,是民族海洋的中心,有“苗族第一县”之称。其古老的民族文化,历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苗族的重点县。
台江原名台拱。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归流”,设“苗疆六厅”时置台拱厅。民国3年(1914)改厅为县。民国30年(1941)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并入台拱,取两县名首尾一字命名为台江县。1949年12月解放,1953年置台江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更为台江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称台江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剑河县,1962年复县至今。

天柱:名起“石柱擎天”之景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109.2°,北纬26.9°,在贵州省东缘,清水江下游。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地处苗岭山脉东段。与湖南会同、芷江靖州和贵州锦屏、剑河、三穗等县相邻。总面积2213平方公里,有侗、苗、汉等民族。
  天柱,以城北“石柱擎天”景观命名,侗语称qeentxuih(天许)。在唐代时属黔中道,宋、元时分别属诚州、靖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置天柱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崇祯十年(1637)改名龙塘县,清顺治九年(1652)复名天柱县。1949年11月4日,天柱解放。1958年12月29日并入锦屏县。1961年8月18日,复置天柱县。

施秉:名自“巴施”“秉溪”

  施秉县位于08.1°,北纬27.0°,在贵州省中东部。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自古有“沅辰之指臂”和“贵阳之襟喉”之称。
  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元至元年间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二十三年(1391)置偏桥卫。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县废。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偏桥卫入施秉县,迁县治于卫城。雍正七年(1730)设胜秉县丞,后并入施秉。1949年11月施秉解放。1956年由镇远专区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分别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复置至今。

镇远县的由来

位于东经108.4°,北纬27.0°,在贵州省东部。清置镇远县。县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命名。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


ο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9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