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47 编辑 <br /><br />一年中这里有节日集会200多个,活动丰富多彩,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苗族有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年等,而侗族有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等。此外,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也很有意思。
身为旅游达人的我曾经在云贵一带寻找被社会遗忘的部落,像抗战公路24道拐前后跑了两遍,而从电视剧中看到了窄轨小火车以后,又跑到了四川的小镇石溪镇,找到了100多年前的嘉阳小火车。
(图片点击可放大。小黄村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境内)
.........游记的分界线.........
在小黄,从三四岁的小孩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会唱歌。小黄人晚睡晚起,一般下午才开始唱歌,一直唱到晚上。
侗族的鼓楼很漂亮,有的村子只有一座,有的村子有多座,最早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小黄村的鼓楼位于村子中央,今年4月份央视《欢乐中国行》之走进黔东南中,那气势恢弘的侗族大歌表演就在这里举行。
小黄是一个四面环山,一条小河潺潺流过的侗寨,几百座吊脚木楼依水而建,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村内寨外,处处仙乐飘飘。在这里,歌是他们的语言,歌是他们的历史。
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的奇妙组合震惊世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其结构的复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而被许多音乐家誉为“独秀西南”歌种。
潘培花告诉我:侗族的小孩子从小就会唱歌,他们三五成群的唱着老辈流传下来的民歌。没有老师去指导他们,完全在生活中发现哪个人适合唱哪个声部,然后就自然组合成为合唱团。家里贫穷的小伙子只要会唱很多的歌就一定会找到最好的姑娘,不会唱歌的小伙子一定要打光棍。
匆忙的离开小黄村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的下一站是占里村。这个在地图上放大到N倍才能看到的村庄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村里的巫师有一种换花草,家里生了男孩子就给母亲服一种药,第二胎一定生女孩子。反之亦然。
但是成都的刘姐告诫我:那里根本就没有像样的路,都是拖拉机走的烂泥路。山高路险一般的司机根本不敢开那种路。我自恃走过川藏线、滇藏线,也是有着30多年驾龄的老把式了,而且为了走黔东南我专门买了四驱的老赛,就是要走这段路。
好在一路上风景如画,弯弯的河水不怕任何阻挡,它绕过小岛、闯过险滩、抚摸着河岸和顽石欢快的流趟着。无规则的块块水田里,绿的是秧苗、红的是浮萍,就像一幅水彩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