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路线推荐】从江线风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40 编辑 <br /><br />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建成,贵州通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快捷通道迅速建立,从江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成为建设贵州的“桥头堡”。

从江的名片:
◆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之乡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加榜梯田
◆中国香猪之乡——贵州从江
◆贵州长寿之乡
◆中国椪柑之乡
◆中国最具魅力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全国双拥模范县(四连冠)

小黄村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在这里有着“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小黄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和别处的侗族相比,小黄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全民性的音乐生活。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歌唱世界,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如此狂热地迷恋于歌唱,从生到死,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歌喉。

小黄侗族大歌从五十年代起,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走向全国。近几年来,还冲出山门,走向世界。1993年9月,小黄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 1996年,小黄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侗族大歌)艺术之乡……
如今,侗族大歌已名扬海内外了。

2、侗族吃相思
吃相思,是侗族地区在农闲时节村寨之间为拓宽社交,加深友谊而举行的一种规模较大的民间交往活动,形成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情。通常是一个村或者几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全部到另一个村寨做客。主人会精心准备糯米饭、腌鱼、腌肉等美食盛情款待客人。期间还开展拦路、鼓楼唱大歌、唱侗戏、踩歌堂、行歌坐月等民族活动,可以说是一次侗族风情大汇演。

活动结束,主人欢送客人出寨门后,会相互抹花脸(双方男女青年还用准备好的红、绿等彩色汁液或膏物涂抹在自己心仪的姑娘和罗汉(青年男子)脸上),表示此次吃相思已找到了意中人,被涂抹得越多说明被喜欢的越多。

3、侗族服饰
侗族多穿自织自染的侗布,喜为墨青、红青或紫亮色布,白布只作夏装上衣。男子大部分均穿对襟布扣短衣,头裹青布长头帕,穿抿腰长裤。

县境内侗族女子服饰大致可分为穿裙与穿裤两大类,多数地区以穿裙为主,暖上装为对襟无领无扣紧身宽摆上衣,衣长过臀。襟边及袖口镶花边,巾胸系菱形胸襟,上端靠颈处有绣花片,花片上角各接一布带垂于背,并系一多面体或双螺旋形银坠。夏装束一领细百褶齐膝短裙,内穿紧身及膝短裤,小腿套布筒或扎裹腿。冬上装为右衽无领夹衣或薄棉衣,襟边、袖口缀花边,袖短而宽,系围腰。有些老年妇女穿长裤。

从江境内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男女老少穿的衣服,其布料几乎全是由本民族妇女亲自通过种棉、纺纱、织布、染印织出的纯棉布,用手工制作而成。其工艺十分考究。

3、岜沙守脑坡--荡秋千
守脑坡,是岜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

岜沙人酷爱荡秋千,他们在森林深处的大树丫上系上长长的草绳,起荡时,从高处坡上助跑,借助惯性抛向高处,高者可抛到4、50米高,的确很惊险。荡秋千也是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当小伙子们出现后,姑娘们把秋千荡得老高,同时眼睛向下面的小伙子们频送秋波,如果哪个小伙子被打动,就会跳上秋千一起荡,荡得高荡得久说明最情投意合。

2、瑶族古法造纸
居住在从江县的瑶族,仍保留着近似东汉时期的古老的造纸方法。

瑶族造的纸有两种,一种是以构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构皮纸,另一种是火纸(又称草纸、竹纸)。瑶族造构皮纸,一是要准备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用白布(或纱布)镶成长方形纱框。二是从山上采回构皮,放在锅内用碱水煮烂,取出用碓(或石板)舂成纸浆。然后把纸浆盛在桶里,加入清水调匀,使之稀稠适度,再用水瓢将纸浆均匀地摊在事先准备好的纱框上,晒干揭下,就成了既白又韧的构皮纸。造构皮纸,所需设备简单,家家户户都可以制作。这种纸质脆、强度差,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也用作一般的抄写草稿和一般物品的包装纸。

3、油茶
从江山高林密, 上山劳作极易腹饥口渴。油茶却不仅能饱腹且可生津解渴,因此,这里的瑶、壮、侗等民族均有吃油茶的习俗。特别是瑶族和壮族,吃油茶十分讲究。

油茶,是用茶水浸泡爆好的阴米或用油炸焦的干锅巴,加上猪肝、粉肠、猪血、汤圆、花生米等十多种原料混合配制而成。味微苦、凉爽,是都柳江沿岸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道饮食。特别是炎热季节,最宜食用。吃来略感苦涩,且清凉,食后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4、长桌宴
长桌宴是宴请宾客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据追溯,已有千年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5、苗侗地区与芦笙
芦笙是从江县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民间都有举办吹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日或在有重大活动时举行。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从江县境内,流传这样一句谚语“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这里,但凡遇上喜庆的节日,老百姓们都要吹上几曲芦笙,跳上几支芦笙舞,来共同庆贺。

在从江,每个村寨都有一组芦笙,不管是哪个民族,不论是红白喜事,都有芦笙的身影,芦笙是贯穿从江各民族历史的一种古老的乐器。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