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13 编辑 <br /><br />[tr][td=10,1]走进黄平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接施秉县,南接台江县和 凯里市,西连黔南州的瓮安、福泉两县,北邻遵义市的余庆县。幅员面积16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369公顷,森林覆盖率40%,境内最高峰纸房轿顶山,海拨1367米,最低点山凯镰刀湾,海拨519米,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四季长春,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 全县辖9乡5镇,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428万人,占总人口的64.18%。县人民政府驻地新州镇,距省会贵阳198公里,离州政凯里77公里,湘黔铁路、株六复线横穿县境,建有谷陇、宝老山、岩鹰3个火车站。有贵阳至玉屏K945/6次旅游列车在距县城30公里的谷陇站停靠。省、县级公路四通八达,省道204.304两条油路贯穿县境,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721公里,是黔东、黔南、黔北的重要枢纽和门户。 黄平,作为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龙头和大门,是贵州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县份之一,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十大景点,黄平境内有4个,即重安江、飞云崖、旧州古镇、上舞阳河。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海内外游客。重安江: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景区有三朝桥、野洞河、十里古峡、石笋沟、朱家山原始森林等景点。
“三朝桥”是重安江入峡的第一景,三座桥系三个朝代修建,三桥并列,间距不盈10米,横贯于重安江上,被誉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桥梁博物馆”。 黄平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有待识别的民族——亻革家,在黄平有2万多人口,占全国亻革家总数的一半。亻革家人聚居于壑谷和高山之腰的绿树丛中,青瓦木屋依山而建,有着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亻革家人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米,辅食小米、玉米、亻革家待客,劝饭重于劝酒,宾至高歌敬酒,客返则设卡敬酒,载歌载舞欢送。舞家崇拜祖宗,有每餐必供之俗。家族同祭一个“祖鼓”,祖鼓系用一节4.88尺长、1.2尺以上直径的香樟树根,凿空制成。存放在一个宗族内,供几十年一次的祭祖用,谓之过“哈戎节”。亻革家服饰男简女繁,最引人注目的是亻革家姑娘的头饰,从服饰上可以追溯该民族古代为狩猎民族,至今亻革家崇拜弓箭,从古到今把弓箭作为祭祀对象,民族研究者把亻革家人称为“羿的后人”。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副秘书长、作家刘芝凤以亻革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为题材撰写的《寻找羿的后人》,2001年,央视《探索与发现》、《早安中国》、《神州大舞台》栏目及省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以“寻找羿的后人”为主题,争相对我县重兴乡有“亻革家大本营”之称,居住着655户亻革家人的全国最大的枫香亻革家风情寨及塘都、望坝等亻革家村寨作了报道,古朴多姿、朴溯迷离的亻革家风情;清新甜美、婉转起伏、内涵深厚的亻革家歌舞,成为展示我州浓郁民族风情的一大亮点,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黄平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县,苗族占全县人口的55%,湘黔铁路旁的谷陇、苗陇、翁坪等地是黄平苗族人民的聚居地。苗族多居山区,寨居多达七八百户或上千户,寨中极重视绿化,常存有古树,住房多为木板瓦房,桐油漆板,光彩夺目。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常以自酿米酒待客,一醉方休。鸡稀饭、姊妹饭、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菜,其制作简便、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苗族服饰工艺精湛,独具一格,苗女盛装的衣裙均以紫红色为底,由数十块大小不一的挑花织绵等布料缝制而成,以银制品为首饰,其银冠、银耳柱、银项圈、银手钏、银戒指、银腰带等光彩夺目。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节日集会颇多,内容丰富,吹芦笙、跳芦笙舞、板凳舞、斗牛、骞马、斗鸡、对山歌等形式多样,风情浓郁,在我县尤以谷陇大寨、太平洞、重兴半山、黄飘大寨等苗族风情寨为著。
黄平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可谓是“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黄平谷陇苗族九月芦苼会,盛况空前的飞云崖农历四月八民族集会和枫香革寨的哈戎节,尤为著名,这些节日集会人数多达数万人,是黄平苗族、亻革家民风民俗的大展示。除此之外,还有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姊妹节,爬坡节,吃卯节等。节日里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是苗革人民欢庆节日、喜庆丰收的重要表达方式,著名的苗族芦笙舞、板凳舞、跳姑舞、踩鼓舞、舞家的踩亲舞、春插舞、竹杆舞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巧夺天宫的民族节日盛装,更是令人陶醉。黄平是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苗族画家潘迎华是画乡杰出代表。在这里,苗革人民精心制作的银饰,蜡染、刺绣、挑花、织锦、织带、呢哨,从头到脚,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视作一部卷帙浩繁的民族节日文化史诗。这里的少数民族地区已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和世界十大少数民族文化“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档次的旅游圣地。 [/td][/tr]
[/td][/tr]
[/td][/tr]
[tr][td=10,1] [/td][/tr]
[tr][td=10,1]黄平特产 [/td][/tr]
[tr][td=8,1]主要是苗族银饰和革家银饰。苗族的银饰分为首饰、颈饰、腰饰和手饰;革家的银饰分为首饰、颈饰和手饰。无活苗家银饰或革家银饰,各自都有其较固定的款式,不但造型不同,就连银饰上的花纹和图案也各有其特色。苗族银饰常以狗、猫、马、鱼、虫、花、鸟为图; 家银饰则爱用太阳、星辰、龙凤、蝙蝠及部分植物图样构图。式样的不同和图案各异,使黄平银饰显得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td][/tr]
[tr][td=8,1]黄平泥哨为苗族老人吴国清首创,以粘土为原料摔打掐捏,制成鸟、兽、虫、鱼等多种动物形状,中空留孔可以吹响。泥坯入窖煅烧后涂色,形象夸张,色彩鲜明,深受儿童喜爱。 [/td][/tr]
[tr][td=8,1]黄平的革家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并使其成为革家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革家妇女以蜡染做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窗帘、衣服、裙子、旅行包都是蜡染制成,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床单、包袱、书包、桌布等也都使用蜡染;就连背孩子的背带也是染得精巧细致的蜡染,黄平革家蜡染“素有贵州东线旅游一枝花”的美称,长期以来,一直以它素雅大方,富于夸张的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眯,黄平革家蜡染的图纹组合主要以线条、几何图形、民族信仰、图腾为主,更多的则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兽,还有就是神话或民间传说,所有图纹都十分夸张,线条也极为古朴流畅。 [/td][/tr]
[tr][td=8,1]黄平太子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特产。黄平县近年来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中药材太子参产业。 太子参是重要的中药材,含有多种成分,具有补气、生津、润肺、益脾等功效,光原料每年的需求量就有万吨之巨。近几年来,因种植太子参方法简单、价格可观且市场需求大而受到了广大种植者的青睐,许多农民靠种植太子参发家致富,贵州黄平县掀起太子参种植热潮。2011年全县中药材太子参种植面积达2.68万亩,预计年产量1500吨,产值近3亿元。 [/td][/tr]
[tr][td=8,1]黄平马铃薯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特产。黄平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已经成为黔东南州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大县,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平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折原粮)仅次于水稻。在马铃薯种植中,以北面的旧州、浪洞、平溪、纸房、上塘、一碗水、崇仁、新州等乡镇为主,规模大,连片效果好,其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80%以上,主要以水稻马铃薯为主,土壤质地为砂田、潮砂泥田,海拔700米左右,适宜马铃薯生长,薯形好,商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近年来,黄平县高度重视发展马铃薯产业,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着力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采取多种措施发展马铃薯产业,脱毒马铃薯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秋冬种为7.98万亩、2010年为8.26万亩、2011年为8.34万亩,目前黄平县已经成为黔东南州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大县,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 [/td][/tr]
[tr][td=8,1]黄平无籽西瓜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特产。黄平县“飞云崖”牌无籽西瓜色美味甜,被评为贵州省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不应求。黄平县气候得天独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转化和糖分积累,当地西瓜平均含糖量达10.8%—13.5%,黄平西瓜含因糖量高,被人称为“蜜瓜”。 黄平生产西瓜至今已有近20年的种植。因海拔较高,适合发展夏晚延山地西瓜。2006年,全县西瓜种植面积达2.5万亩,无籽西瓜种植面积2.1万多亩,连续几年,无籽种植面积保持在2万亩左右。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较重的位置。 黄平无籽西瓜注册的“飞云崖牌”商标,曾获“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010年黄平县被授予“全国优质无籽西瓜基地”称号。 [/td][/tr]
λ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