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07 编辑 <br /><br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中国芦笙之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被誉为“中国芦笙之乡”,是传统手工芦笙的制作之乡。当地有400余年的芦笙制作历史,村民几乎户户均会吹芦笙、做芦笙。目前,新光村有65户居民以制作芦笙为业,年产芦笙3万只,芦笙产品远销海外,芦笙已逐渐成为当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江县——中国香猪之乡 从江香猪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具有体型矮小、肉质细嫩、基因纯合、纯净无污染等特点,被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畜种。1995年在北京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会上,我县所在的黔东南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产品称号。从江香猪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是制作高档肉食品的优质原料。
台江反排村——中国民间艺术(苗族木鼓舞)之乡 木鼓舞,现在人们称之为“东方迪斯科”。源于苗族13年一次的祭祖节。它由五个鼓点章节组成,其内容反映了苗族迁徙过程中的跋山涉水、打猎、欢庆等过程。其艺术特点以鼓导舞、粗犷朴实、激情奔放。2003年,反排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苗族木鼓舞)之乡”。
丹寨县——中国硒米之乡丹寨县大力扶持农户种植优质硒米,今年全县4个乡(镇)所种的2万余亩硒米均获丰收。硒米为无公害优质大米,其米质晶莹如玉、光洁透明、香气浓郁,市场价值远高于普通大米。丹寨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硒米之乡”、“中国富硒、锌茶叶之乡”双称号。
丹寨县卡拉村——中国鸟笼艺术之乡 每个月,约有7000只各式鸟笼从这里销往全国各省,供不应求。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村子几乎没人外出打工。靠一只只精巧的鸟笼,当地人月收入可达到2千多元,“即便是到沿海的工厂,也开不了这么高的工资”。村支书吴明海说,他曾经在云南澜沧县的超市内,看到卡拉村的鸟笼被悬挂售卖。
丹寨石桥——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石桥古法造纸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石桥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古法造纸艺术之乡”;同时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麻江县——中国锌硒多元素优质米之乡 由于该县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采用施硅健身栽培和平衡配方栽培技术,该县生产的优质米营养丰富,色、香、味、形均为上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3年上半年该县被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锌硒米之乡”。“杏江牌”香米荣获首届贵州省名特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欢迎各届人士投身于我县优质米开发,促进该县优质米产业做大做强。
雷山县——中国秃杉之乡
格头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的原始性特别强,生长着很多的名贵树种、花草和药材。其中成片生长的秃杉林是格头村特有的典型植物代表,格头秃杉树杆通直,枝叶繁盛,一般高达30致50米。老的秃杉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的也有300到500年的历史。格头秃杉是目前我国仅存的面积最大,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片秃杉林,格头秃杉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是考古的“活化石”。据此,贵州省雷山县格头村有“秃杉之乡”的美誉。
天柱县——中国重晶石之乡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丰,冠甲中国,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储量为全国第一。其中,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的天柱县,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中国重晶石之都”。
三穗县——中国斗笠之乡 有“竹器之乡”美誉的三穗县,拥有万亩竹海景区。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竹编工艺就已在三穗兴起,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美观耐看又经济实用的各类竹制品,曾走过一段辉煌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瓦寨斗笠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得到高度赞誉,之后名声远扬,产品远销泰国、法国、美国等地。1984年,瓦寨斗笠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美国总统里根。瓦寨镇也被誉为“斗笠之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