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3:39 编辑 <br /><br /> 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的前身为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之前已经持续举办了五届。黎平县开掘侗文化资源富矿,抢占侗文化制高点,找准市场定位,整合资源,合理布局,走文化引领新路,将文化这根红线贯穿于未来发展领域,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原鼓楼文化艺术节更名为侗文化旅游节,使节日的名称更加通俗易懂,外延更加宽广,更能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文化引领”战略推动下,以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黎平被广大游客盛赞为“侗都黎平·颐养胜地”。 据了解,第六届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共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跨度8个月,即从2015年10月1日拉开帷幕,黎平县第一届乡村旅游节、十洞款会·铜关甲戌节、秦溪白塔文化艺术节、高寅班公祭典、岩垴鱼冻节、侗年节等系列节庆文化大餐持续上演,让广大游客在侗乡黎平过足了一把民族文化的节庆瘾;今年2月14日,整个节会活动进入高潮,期间进行侗乡百节文化、民俗文化精华的集中展示,侗族抬官人、祭萨、侗族大歌、摔跤、“最巧侗乡绣娘”、十八腊汉歌会等系列侗文化大餐精彩上演,让游客集中体验和分享;到5月1日,还将进行成果的集中展示,让民俗文化活动在节会中持续开展。节会把重心从开幕式转向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活动,达到了节约成本,还节于民,还文化于乡村和全民抓旅游产业的目的。 一年来,为强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率先突破,黎平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侗文化核心竞争优势为牵引,以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紧紧围绕“两核一带一圈多点”的旅游产业布局,投资10亿余元,将肇兴和八舟河景区这两个核心景区、5个乡镇构成的中路突破带、“百里侗寨”旅游圈以及珍珠般散落在群山深处的传统侗族村落多点进行大力开发建设,成功推出多条成熟精品旅游线路。2015年,黎平县接待游客人数2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28%,旅游经营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0%。 为让节庆发挥持续效应,达到助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目的,黎平县改变常规的办节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节会产业化、市场化、原生化、常态化得到拓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在每年春节期间,借助各村寨群众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使侗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年份固定、具体时间固定,便于节日的宣传推广,打造节庆旅游市场的新常态和新格局。注重办节的实效性,通过节会的举办,推出黎平“百里侗寨踏歌行”精品旅游线路及美食一条街等景区景点,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民俗文化体验和精彩的侗文化展演展示进入常态化。 在旅游节期间,黎平县还举办了蒲洞感恩节暨黎平县第二届乡村旅游节系列活动,通过大节+小节、以节促游的形式,在各乡镇轮流举办,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发展方略,每个乡镇推出一个以上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形成乡村围绕旅游发展、农业围绕旅游突破、工业围绕旅游转型的新常态和全域旅游、全民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省州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黎平籍在外知名人士,黔东南州各县市领导和78家媒体、30家旅行社、28家企业、50余名民族文化专家、50余名民族文化传承人参加旅游节开幕式。上海、重庆、福建、广州、深圳、贵阳等地的旅行团、自助游客和各地群众3万余人观看了开幕式原生态民族文化展演,并走进表演场中,与演员手拉手踩歌堂,把开幕式活动推向了高潮。(记者 杨勇 来源:黔东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