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大歌小黄,聆听侗歌天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2:53 编辑 <br /><br />
?

这里有走向世界的小黄大歌,也有价值昂贵的手工奇巧。开过喀斯特,开进唐宋以来就不曾变迁的古老建筑,走进寨子,还能结识一群世界上最会给自己找乐子的人。这里是侗寨深处的艺术之乡,在大山深处吟唱着天籁的小黄村。


撰文/摄影:小今

在贵阳,细雨几乎就没停过,难怪这里称为“贵阳”。出城后,向东进入都织高速(毕节织金县至黔南州都匀市,为省内横向高速公路),而过了都匀后则转为G76厦蓉高速了。这一百多公里高速公路的行驶,已经完全将我们投入喀斯特岩溶地貌间,其感观远胜于通往黄果树瀑布的G60沪昆高速。有时候风景在路上,不必纠结这路到底会通向哪里。


奔走黔东南的理由很多,有一个无法反驳,就是去感受浓浓的民族风情。在印象中,那些位置偏远、道路难行的村寨中,总能保留最原生态的生活元素。被公认为“大歌之乡”的小黄村,便是我们这一程要去寻找的地方,那里充满了田园诗意,那里有侗族的天籁之音。
贵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离县城25公里,全村由小黄、高黄、新黔、归修、高额、占千、刷亚7个自然寨组成,其中,新黔、小黄和高黄三个寨子紧密相连,是小黄村的中心。

?侗族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大歌班

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侗族大歌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小黄村内,两层木楼格局。小黄村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黄村的侗族大歌至今保存完好,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展示的正是大歌的历史、它如何走向世界、前路又在何方,这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萨坛

在小黄,萨岁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女神,每个寨子都供奉有一个萨坛,也称祖母坛、社坛。小黄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祭萨仪式, 仪式由寨老和巫师(当地人称为鬼师) 负责, 全寨人要身着盛装拜祭萨坛。

?侗族编织工艺

飘镰,是侗族人收纳镰刀的竹篓,外型像靴子,一般挂在腰后。如今编飘镰的多为上了年纪的男子,编好一只大概需要两天时间。
除飘镰外,藤编、竹编的器具还有秧篮、菜篮、酒壶等也有很多。
从选择材料到破篾到编织,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编织时要把握篾的走势和弯曲的程度。

?侗布

侗族妇女擅长纺纱、织布。建国前侗族家家户户都有木制纺纱机和织布机。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侗族的女孩子从小就耳闻目染,受传统纺织工艺的熏陶,所以几乎人人都会纺布,日常穿戴也是自己手工制作的。

?银饰

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们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

?刺绣技艺

潘老先生展示的是他自己的刺绣工具本,专门收纳刺绣工具,比如针、线等。有许多外国朋友出高价订制他的刺绣作品。

?侗族“鼓楼”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风雨桥

以青石作墩,杉木铺桥面,上面是瓦顶长廊,这就是风雨桥的基本结构。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没有风雨时,也可供行人观赏休憩。

?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糯米饭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糯米饭用叶子打包,方便携带与馈赠。侗族地区的糯米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和香米糯等,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誉。

从江县城即是沿着都柳江两岸发展的,除了高耸的鼓楼外与内地的小城没有太大的区别。抢眼的29层密檐鼓楼是侗族?的象征,这标示着我们一路顺都柳江而下,从水族村寨到苗族村寨,此时又将进入到侗族聚居区,小黄则是这里最典型的侗族村寨了。


小黄村仅距从江县城20多公里,但进村的一瞬间,就发现自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少数民族”。落脚村口的侗香印象客栈后,就开始了“小黄一日游”。村子不大,但密密麻麻的侗寨屋屋相连,一座座花桥跨于小溪两岸,将山水拼接。沿着短短数百数的村中小路游荡,便可找到三处鼓楼,它们是村子里绝对权威的地标建筑。
最大的广场上定时会有侗族大歌上演,而我却等不及,偶然走进一条小巷,见门口玩耍的小姑娘就问她们会不会唱歌,于是在手机中录下了一段又一段的天籁之音。因为是侗族大歌之乡,所以小黄人最得意的才艺就是唱歌。可能你在村子里偶遇的哪位帅哥或者美女,就跟随过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演出;在田里正劳作的那个大姐,也许就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人。



虽然我们到来的这几天并不是特殊的年节,但街道上却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早上见到一家人忙碌着杀猪、蒸糯米饭,才知这是为庆祝小孩子出生15天——当然,听说到了孩子满月还会再庆祝,到了百天还会再庆祝……到了下午,又遇见一队老小几十口人挑菜、抓鸡串亲威,当问起原由,答案却是:“出生15天的那个小孩子的姥姥家,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家回礼。”总之,庆祝的理由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所以来小黄,总能时不时遇到各种喜事。
在村口拍花桥时,我们遇到一个叫“潘莆少民”的牵马男人,他留了信息让我把照片回寄给他,我顿时对他复杂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其实潘是他的姓,少民是他儿子的名字,莆在侗语中代表了父亲。所以大家通常叫他“潘莆少民”,意思居然是“潘少民他爸”。同理,潘少民他妈会被人称为“潘奶少民”。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逛逛侗寨的集市算不算入乡随俗了呢?除了土特产、水果、美食外,特别注意到了一种形状像短靴的竹篓,而且多是侗族老大爷们在手工编织,当问及是作什么用时,他们回答说:“飘镰。”即使我完全不懂得这个侗族的词汇是什么意思,但还是顺着“靴子”的思路买了一对学着当地人的样儿挂在腰间,随后便惹得满街人笑弯了腰。在他们奇异的目光中,我才知道,飘镰原来是装镰刀用的,是一种农具,而且只有男人们才会把它单个地挂在后腰,方便田间劳作。
临离开小黄的那个清晨,客栈的老板小吴亲自为我们作了早点——油茶。侗族的油茶完全颠覆了北方人对油茶的认识,因为碗中真真正正用茶叶水煮出的不是面,而是油炸糯米;吃时再配些花生、葱花等配料,香味即刻可以远远地飘至禾田。

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看到鼓楼,就说明进到侗寨了。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
风雨桥——俗称花桥。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桥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桥,还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桥面,上面是瓦顶长廊。
风雨桥是侗族古老建筑技艺的代表。除了桥,在侗寨里还能看到许多时兴?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可谓巧夺天工。



  ヮ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9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