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十年 秀美黔东南
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庆祝活动 还有7天
60周年 60年,一甲子,峥嵘岁月,辉煌历程 60年风雨同舟 60年众志成城 60年的建设 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喜迎建州60周年之际,黔东南微报特别推出“辉煌60年·发展启示录”栏目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咱黔东南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敬请小伙伴们关注哦!  
民生与 社会保障篇  汗水的挥洒,可有春华秋实; 雨后的天空,会有绚丽彩虹。 
2015年4月份,雷山县利用民族节假日,积极宣传社会并保险工作惠民政策,受到过往群众的好评,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
60年来,全州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均提高到96%以上,民生事业发展与社会保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 ◆ ◆ 一个个例子,都在“述说”着60年来的民生的变化 生活水平提高
张玉环“ 凯里已是今非昔比,曾经空空的凯里,现在已经是一座繁华的都市。”第一任州委书记张玉环回忆起建州时的情景这样说。
60年,州府凯里市从建州时的600户人家、一个空坝子完成向一座繁华都市的华丽转身。 吴大爷变的不只是城市景象,还有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面貌。“现在时代变了,大家都吃腻了大鱼大肉,开始追求健康生态的食物。”1967年参加工作,如今已从凯里市农业局退休的吴大爷谈起自家的年夜饭时如是说。
60年来,黔东南州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就业,从不停歇。如今,人民群众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姜熬花 姜熬花,剑河县革东镇居民,与丈夫育有一个孩子,两人都无固定工作,是典型的零就业家庭。维持日常开销已经不易,加之一名家庭成员患有重疾,高额的医疗费用,让生活变得十分艰难。剑河县委、县政府主动上她家了解情况并积极帮扶,将其聘用到柳川镇社保所从事后勤工作。拿到聘用文件的那一刻,姜熬花感动流泪。 
20世纪50年代,榕江县农具厂工人在制作农具的情景 ★建州初期全州有从业人员44717人,93.7%是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
1985年按照“三结合”就业方针,全州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州从业人员增到210800人。
2011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52万人,为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完成1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规划预期目标以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61期2.86万人,累计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18.64万人。 张芬 60年来,全州坚决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实惠。“我光靠给游客照相,一个月收入就超5000元,再加平时的民族刺绣,收入也有六七千元。在家创业是享受,既挣到了钱,还能照顾父母子女。”雷山县西江姑娘张芬谈起现在的境况,满脸幸福。
“十二五”时期,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4%和11.8%。 收入的增加,让城乡居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由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向吃的讲究营养可口,穿的讲究新颖舒适,住的讲究宽敞配套的方向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2月13日,麻江县举行新农保养老金首发仪式 走在黔东南大地,普通百姓的欢笑发自内心,人民群众对党的称赞发自肺腑。守住人民群众的底线,让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正在真实上演。赵荣斌 2009年,对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民赵荣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和徐发中等人筹建的“一把手”养殖场正式投入运营。

(网络配图) 曾经在修村组便道时,放炮炸岩落下肢体三级残疾的赵荣斌做梦也想不到会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养殖场,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一切都真实发生了。“社保是民生之基”。60年来,全州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之底、托住特殊困难人群之底、托住急需救助人群之底作出了巨大努力。 
2011年7月4日,黔东南州“社会保险法”启动实施宣传周活动现场 ★2014年黔东南州将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到400元, 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到2100元, 农村鳏寡孤独和无劳动能力人群年保障标准提高到3000元。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
整个“十二五”全州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93.1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7.1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是实现全覆盖。
全州社会福利院建设快速发展 60年来,全州为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优抚工作、发展好老龄事业、维护好妇女权益、关心好青少年健康发展、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付出了艰辛汗水。

农村敬老院建设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残疾人流动服务车深入基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筛查服务 
截止2016年上半年,全州应建“儿童之家”575个,已建490个。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社会问题。 ★2010年制定实施了《黔东南州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黔东南州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了我州妇女儿童发展目标。 
2015年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 
参加2015年度“慈德圆梦”助学工程发放仪式领导和全体受助学生合影
2011年制定实施《黔东南州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2015年)》。
2014年颁布实施《黔东南州残疾人同步小康行动方案》。全州残疾人事业迎来大有可为的发展期。 
开展盲人按摩培训,训后就业率100%
“十二五”期间实施19个县级老年服务机构或综合性服务机构项目建设、63所农村敬老院建设,新建老年体育活动场地7个,建立了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抚养补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 
入住老人在服务人员的护理下,在舒适的餐厅就餐情景 农村危改
加勉乡污扣村改造后面貌 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化作行动。
摆里危改前 
摆里危改后 文炳珍 雷山县固鲁村民文炳珍,穿着一条别致的围腰,围腰上工工整整绣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九个大字,她笑着解释绣字的原因:“我家危房改造得补助,孙子读书不要钱了,种田免税还得直补,到医院看病有农合,你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我怎么不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呢?”
60年来,全州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项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倾注财力、物力、人力改善农村贫困户居住条件,完善农村住房保障机制,让贫困农村居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尽全力实现他们的安居梦想。
加榜乡污叶村危房改造 ★2008年以来全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先后启动“万户试点”、扩大试点、全面启动、“整县推进”,做到应改尽改,危改效果显著。 
加鸠乡加哨村危房改造远景
截至2015年底全州累计投入各级政府补助资金34.48亿元,实施改造农村危房50万户。
“十二五”以来全州大力实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2万户,占规划预期目标的80.2%;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3.56万套,达到规划预期目标的98.9%。 
下江镇平茶村危房改造中
“十三五”开局之年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向纵深推进。截至2016年3月,全州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8245套,改造农村危房3万户。 
宰便镇宰近村地质灾害危房改造后远景 林宪平 黎平县蒲洞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道全面硬化,风雨桥修缮一新,农家新屋拔地而起……
蒲洞村民林宪平动情地说:“我和母亲能住上新房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让全州农村人居住房和人居环境大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扶贫搬迁
朱文富 贫困人口面貌焕然一新,一份份希望就在今天。“以前我在家种田,一年下来,勉强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份工作!”榕江县计划乡摆拉村村民朱文富激动地说。
★2013年计划乡摆王、摆拉两村的303户1070名苗族、水族同胞,在榕江县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告别条件艰苦的山村,乘坐38辆客车一齐移居县城,住进了政府分配给他们的楼房。
2015年全州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4500套,搬迁1.9万人。
整个“十二五”
全州搬迁2.71万人,农村贫困居民向全面小康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十三五”期间全州计划搬迁1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少于4万人。 庆祝于斯,奋斗于斯, 回望过往峥嵘岁月,丰收喜悦果实, 展现民生发展辉煌成就。 全州各族人民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追寻历史先声,唱响时代强音, 宣告他们将继续在“民生”这条大道上, 坚韧不拔、勇毅笃行。
(图片:黔东南新闻网、《黔东南百年珍影》、黔东南州妇联、州残联、州民政局、州人社局、州住建局、网络)
(图文来源:黔东南微报)
作者:龙传永 杨光洪
总 监 制:高俊华
总 编 辑:吴会武 执行总编:李田清 审 校:杨光能 编 辑:潘欣晨 吴迪 林泽霞
黔东南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宣传片
动动手,为黔东南民族节日投票,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有什么想法,可在微信右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