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单
序 曲:《欢聚——神奇黔东南》
  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地方  优美动听的民歌从远处飘来。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唱游人)第一次踏上黔东南这块神奇的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神秘、和谐、欢乐的景象。  坚实的脚步、铿锵的鼓声,木鼓、铜鼓敲出了黔东南各族人民生命的律动、内心的呐喊。远处男人的脊梁似生命的萌发,女人们在初升的朝阳中向我们走来。领舞:阿丢(苗族) 杨俊(侗族) 开场曲:《遇见你》演唱者:陈佳雨 幕间曲:《家乡好地方》(丹寨苗族民歌)演唱者:阿朵乔(苗族)
第一篇:交响音诗画——《龙舟飞歌》
  芦笙飞歌,吹响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在激情歌声的漩涡之中,苗族龙舟劈浪而来, 挥洒着人们在 “龙船节” 中的欢乐与感动, 姑娘们似奔腾的江河,银波激荡,歌声嘹亮。 幕间曲:《古韵》
第二篇:交响音诗画——《岜沙雄风》
  乌亮的钢枪, 警惕的双眼, 大山深处、 丛林之中一群汉子, 形成硕大的牛角队形向我们走来。这是一段奇特、神秘而刚劲的男子舞蹈,表现了岜沙人的铁骨雄风。领舞:水拉(岜沙苗族) 滚元亮(岜沙苗族) 幕间曲:《天星明月》 (侗族民歌)演唱者:石昌凤(侗族)
第三篇:交响音诗画——《月光情思》
  银色月光、歌声飞扬,梦幻般的家园。美丽的姑娘与健壮的小伙踏着月光深情对歌。歌声唱出了“这里是爱的天堂”的主题。表达了“天地之中,真爱永恒”的心声。领舞:杨俊(侗族) 龙春荣(苗族) 歌曲:《水中月》领唱:阿幼朵(苗族) 幕间曲:《阿哥你去何方》演唱者:陈珠珠
第四篇:交响音诗画——《红林绿翠》
  大地上红色的激情跳跃,似血脉流淌汇聚,岁月的浪花中涌现出一组组当年红军的英雄群像,此情此景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  青年男女的歌声引出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的青山绿水,歌声与绿浪表现出黔东南人民的新家园、新生态!  风雨桥上,孩子们纯真的天籁之音,一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动情全场。领舞:李斌(土家族) 歌曲:《一个叫黎平的地方》演唱:张华(侗族) 杨家昭(苗族) 吴健(布依族)     阿欧蕾(苗族) 朱露华(苗族) 刘健超 歌曲:《歌唱祖国》童声领唱:潘万琳(苗族) 向雪睿(侗族) 幕间曲:《春之歌》 (苗族民歌)演唱者:阿娜丹(苗族) 欧 桑(苗族) 杨一芳(苗族)
第五篇:交响音诗画——《多彩绘梦》
  踏枝银鸟、刺绣蜡染,广场上神奇变幻的七彩画面和舞蹈,表达了黔东南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60对新人盛大婚礼。绚丽而丰富的服饰和热情、悠扬的民歌演唱,表达了黔东南各族人民共襄60周年盛典,共度60周年州庆,万众一心中国梦,喜庆洋洋迎小康的豪迈之情。《锦鸡舞》领舞:吉宁红(苗族) 徐海芳(苗族)《红伞舞》领舞:阿丢(苗族) 幕间曲:《岸上桃花水上缘》 (北侗民歌)演唱者:蒲紫薇(侗族)     北侗民歌演唱团
第六篇:交响音诗画——《金秋大歌》
   欢腾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又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以家庭、 村寨、 乡镇的组团形式, 唱响黔东南 “十三五” 规划远景, 唱出人人心中小康的梦。   从耕种到收获, 从山寨走向世界, 千名侗族歌手通过那春——那秋——那梦的全景式演唱,欢庆丰收。再现侗族大歌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高潮时,数百名演员以人体搭建的鼓楼在侗族大歌的歌声中,拔地而起,通向月亮天堂…… 幕间曲:《遇见你》演唱者:陈佳雨 全体唱游者
尾 声:《祝福——大美黔东南》
  节日的黔东南,神龙聚首、激情劲舞。  在激动的歌声中,一条数百米长的绚丽织锦从织锦姑娘的织机中流淌而出,这条织锦变化为无数条七彩的织锦飘向夜空。  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心中的喜悦。  幸福的人们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多耶舞”(团结舞)。在震撼天地的大歌声中,节日礼花激情绽放。歌舞的海洋,礼花满天、欢声如雷。  一曲主题歌《大美黔东南》唱响黔东南,祝福黔东南…… 龙舞传承人:王振伟(苗族)锦屏县舞龙头人员:江滋文(苗族) 刘全兵(苗族) 杨洪亮 江滋维 江德培 杨家林施秉县舞龙头人员:刘顺明 李兴华(苗族) 杨世芳 欧光辉(苗族) 主题歌:《大美黔东南》演唱者:雷艳(苗族) 杨春念(侗族) 潘兴周(苗族) 吴敏成(侗族)
(视频) 悠悠60年 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是黔东南,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灵家园。 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各族人民迎来了一件盛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黔东南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篇章。
这里蕴藏在人们长期自觉行动所遵循的“万类有命、万命类我、万命同尊”的生命哲学思想。 当今,它潜在这里富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贾理》等伦理规约、《蝴蝶妈妈》等创世纪古歌、鼓藏节、姊妹节、萨玛节、祭桥节…… 这里自古就有、至今尚存的体系完备的乡规民约,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这里的树木为人作出了贡献,人就敬仰房屋的柱头和梁木。 这里的山、水、稻田、庄稼、桥梁、船为人的生命延续和生产生活作出了贡献,人就为他们创造节日,献酒食、献歌舞、献真心的爱。 它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依托“中国 凯里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一年300多个民族节日的魅力,“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盛誉,使“百节之州”、“歌舞之乡”、“森林之州”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扩大。 悠悠60年 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有跨过一道道坎坷的坚韧的33个少数民族。 在3.03万平方公里的黔东南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60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万多平方公里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苗族以漫长迁徙至此,旅途艰辛漫长,古歌唱诵道:“爹娘原来住哪里,爹妈原来住东方”“波光澈艳接蓝天,大地连水两茫茫”……他们骨血里是开拓者。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成立时,全州生产总值只有1.26亿元,起点低、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 自治州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适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各族人民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发展大潮之中: 实施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度改革;恢复高考,兴办一批普通中小学和大中专学校;实施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电站建设;实施电话、电网、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对口帮扶战略……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黔东南各族人民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兴办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经济聚力发展;建设凯里学院,自治州有了第一所本科院校;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释放林业资源的活力;承办第三届贵州旅发大会,使两个宝贝优势逐步凸显;修高铁、建机场,编织立体交通网;出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实施意见…… 黔东南各族人民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11.55亿元,是60年前的644倍。财政收入从1956年149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03.9576亿元,是60年前的696.8倍。 悠悠60年 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是北纬25°上的神秘地带。 60年的建设,60年的变迁。秀丽崎岖的黔东南大地,从“人走马驮”的原始交通,迈入以“铁公机”为代表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黔东南山高沟壑是天然的屏障,保留了原生态的神秘,阻挡了敌人的攻击,但也了阻碍了交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 翻开尘封的档案可以发现,自治州成立时交通的窘迫:全州境内只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1008公里,没有铁路。 自治州建立后,抢抓历史机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实现历史性跨越:1959年,途经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的黔桂铁路建成通车,自治州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1964年,从江县城通车,全州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81年,剑河县南加区通车,全州实现区区通公路;2002年,从江县光辉乡通车,全州实现乡乡通公路……至今,黔东南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 翻开黔东南自治州新版交通图,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犹如地图上的血脉,反映了自治州交通划时代的大变化、大进展。两大民航机场已描绘在图上,县县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全州国省干道纵横交错,农村公路分布更加密集,基本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悠悠60年 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有古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缩影。 60年,30多个民族从它丰富多彩的文明中,找到丰沛精神资源并赋予新的含义。对树木、石头、大自然的敬畏植入民族血液,从古传承至今,在生态文明时代走在了潮流尖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要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省委常委会为黔东南作出了新的发展定位: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实施“旅游+”,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后发赶超、各族人民脱贫致富。 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放眼黔东南,青山常翠,碧水长流,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历史性彰显。 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及黎平会议会址、从江岜沙、榕江三宝侗寨、锦屏隆里古城、剑河温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熠熠发光。 世界旅游组织4次考察黔东南,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达30个。“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品牌更加响亮。 自治州通过大旅游这个平台,推动民族歌舞、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生态农产品、民族餐饮等走向市场,使民族文化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转换,成为老百姓自觉保护、自愿传承的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致富手段,不断提高他们保护、挖掘、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悠悠60年 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或许是归程。 青山古寨、蚩尤后裔、千年迁徙,民风犹存;百越族人、能歌善舞、至情至性。苗族“飞歌”热情奔放,如巨浪拍岸,侗族大歌古朴优美,似潺潺流水。西江千户苗寨,依山傍水的干栏式建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丹寨万人锦鸡舞,气势磅礴,却又极其优美;从江县岜沙村苗族至今仍持枪和保留部落式生活习俗,镇远则一任岁月洗尽铅华,在古亭城垣中展现文化的厚重,而州府所在地凯里开放创新,现代文明正快速发展。 …… 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让黔东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机遇和希望,并因此而催生了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无穷动力。 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黔东南自治州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突出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全力做好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两大姊妹篇,走出了彰显黔东南特色、体现黔东南特点的发展新路! (作者:杨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