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用这句话来形容这次旅程的开始再适合不过了。
黔东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然不是一个“津津乐道”的地方,不热门,鲜少于在朋友圈看到晒图。而于我来讲也只是颜颜口中“有时间了一定要去学习那边精湛绝妙的手工艺品创作流程”,挺神秘的一个所在。直到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下面这张照片,西江千户苗寨。  由目所及至内心深处的悸动,“就是这里了。”一秒钟做出的决定,一下午做好的攻略,车票、住宿,一气呵成。
这么炎热难耐的重庆,是该去大山深处爽一把了。
重庆到贵州七个小时车程,再半个多小时的动车,一路风尘仆仆到了黔东南的首府— 凯里。不管是要去镇远古镇、荔波、亦或是苗寨,这里都是唯一的中转站。为什么贵州的美这么鲜为一见,我似乎在这里找到了解释。混迹在游客大军中坐上了去西江千户苗寨的大巴,140元一人包门票,童叟无欺。同车的人都歪歪倒倒睡成一片,唯有我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的。喀斯特地貌多美啊!一路都是奇山秀水,但是孤身一人的我只有在内心里面暗暗的High... 
到达已经是晚上七点,刚刚下过雨的空气十分沁人心脾,再无重庆火炉的炽热感,此刻的我就如周身擦满six god一样的沁爽。 因为正当饭点,寨子里面炊烟缭缭游客如织,摆长桌宴的商户里面屡屡传出苗族少女的祝酒歌。白水河穿寨而过,将整个苗寨一分为二,而热闹的氛围却是重叠相融。生机勃勃,人间烟火。 “无酸不成苗。”酸汤作为黔东南的味觉名片,自然是不能错过了。在奶茶店避雨顺便打听到在预订的山顶客栈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家兼具美味和美景的餐馆,当然,名字更有味道—草堂茶居(虽然跟茶好像挂不上边,好听就行)点了代表苗族的酸汤鱼加半斤餐馆自酿的米酒,咂着舌头翘着二郎腿,等待苗族小妹的投食。 色美味绝。 一碗红酸汤下肚精神爽冽,头脑轻松,疲惫一扫而空。砸吧砸吧,满口香浓醇厚,回味无穷。就着千户点灯的苗寨夜景,再干酒一杯。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决定开启我的暴走计划。 沿着山间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下,满眼都是风景。 
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像是下着玩儿似的,一会儿就来撩你一下。索性就一间一间屋子逛着下山,却让我遇到了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古法造纸的老手艺人。谁能想到老旧吊脚楼里默默无闻的花草纸店却内藏着丹寨石桥村的造纸老手艺呢? 纸浆的制作过程繁复我是不得而知了,单单是从树皮的提炼、熬制到纸浆的形成就有20多道工序。真正的花草纸成型,我只能参与到其中的一二,也足以让我满心欢喜如获至宝了。快要失传的古老手艺,希望能传承和普及下来。跟店主聊了两个多小时,她表示会在明年大规模开放给游客来体验古法造纸的程序和内涵。 过了风雨桥一路走走停停到观景台,寻了个人少的地方双手叉腰感受“野子”的意境,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一人行,也能够其乐无穷。 走到小腿肚抽筋再无力扳蛮的我在傍晚时分回到客栈休整,很庆幸能选择山顶的这间客栈,避开了游客的喧嚣,静谧祥和,居高处一揽盛景。 唯一的遗憾是时间有限未能更深入的去了解苗寨文化以及传统刺绣和蜡染的老手艺,也打定了主意一定要跟另外两个店主再来寻访一次,毕竟有太多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面纱静待着我们去揭开。 ​作者:Flipped梧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