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是一座难以用言辞来修饰的苗族文化之城。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不同苗族的传统节日,来庆祝和追随属于自己的民族信仰。特别是十三年一次的苗族鼓藏节,是苗族同胞书写的生命哲学,更是对于先祖的深深缅怀。
1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
苗家人的舞蹈,是独一无二的。那一支支踩着节奏的舞曲,净化了我们的耳膜;而那一步步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踩在了我们的心头。苗族姑娘们总会穿着节日盛装,眉眼间再施以淡妆,佩戴的银首饰光彩夺目,在低沉浑厚的铜鼓敲击声和清脆悦耳的芦笙吹奏声中,步履轻盈,婀娜多姿。
苗族芦笙舞
掌坳铜鼓舞
铜鼓舞是敲击铜鼓时踩着鼓点节奏跳的舞。
节日的雷山木鼓广场,木鼓舞在很早以前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每十三年过一次“鼓藏节”才能击鼓跳舞。
在雷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优美的芦笙曲,看到欢快的芦笙舞。
芦笙是古苗的承传之物,属于一种簧管乐器,也是苗族歌舞文化的象征。
2悠悠苗歌,传唱千年文明之美
天赋异禀的雷山人创造出了独特的曲子,风情的调子。这里的歌曲被分为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游方歌。
苗族飞歌是苗族最流行的一种歌曲,音调明快、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每当飞歌被开口演绎,总是声振原野、山回谷应,甚至翻山越岭都能听到,所以被称为能在天空中翱翔的歌曲——“飞歌”。每当雷山人遇到过苗年、划龙舟这种喜庆的节日时,一般要即兴吟上一曲悠扬婉转的飞歌。
苗族飞歌可以独唱、对唱,也可以多声部合唱,倘若能遇到男女混合同唱一曲飞哥,总能耳闻男声浑宏悦耳,女声优柔甜美,相互搭配,彼此烘托,令人心醉。
由苗族的男女长者组唱的“别福歌”,饱含着雷山人对延年益寿与健康体魄的向往。别福歌的音调低沉平稳,内容也叙述了苗族同胞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故事。
“游方”在苗族中代表着苗族青年男女交朋结友、选择伴侣的恋爱方式。在雷山,有专门的节日来举办类似的活动。而“游方歌”,则唱出了苗族人对于爱恋的美好愿景。
3“三大赛”演绎如火如荼的争霸盛况
斗牛、斗鸡、斗鸟,身旁那些最忠实的伙伴,展现着智慧与顽强,为我们带来了激烈的赛事。
斗牛是雷山丰富多彩的苗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成分,属于农耕文明的典型文化活动,它的历史渊源悠久、厚重,默默叙述着整个苗族乃至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顽强、乐观的生活方式,展现着苗人们智慧、勤劳和坚韧。
斗鸡是我国古老的鸡种,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悠久的历史积淀,证明着雷山人至今仍然保持着悠闲的古都情调。
每当斗鸟之际,总会有大量的雷山苗家人围坐在附近,观赏一场精彩的比赛。
不论是斗牛、斗鸡还是斗鸟,这些令人热些沸腾的民间赛事,都丰富着雷山人的生活文化,以及每逢节日,为了庆贺各式各样的节日锦上添花。
4花好月圆,与雷山苗家人邂逅佳节
来到雷山,不得不提的就是属于苗家人自己的欢庆节日。每一个独特的节日,都有着自己神奇的古老传说,而好客的苗家人,正邀我们一起共度这些美好佳节。
每年七月十三日,雷公山区一带的苗族人民都欢度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且以各种活动热烈庆祝,昼歌夜舞,人山人海,不亚于过苗年。
爬坡节,是苗族青年男女们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择偶恋爱的欢聚盛会。每当到了春意盎然的三月,雷山县各寨都会举行这个美好的节日,地点多半在女方寨子某一风光旖旎的名胜的地方,爬坡那天,邻近村寨的青年男女们精心打扮,五彩般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山坡上。
大概因为年年祭祖并庆贺丰收,举行醒鼓、起鼓、立鼓、祭鼓、送鼓、藏鼓诸多仪式太繁琐了的缘故,鼓藏节慢慢地改成一年一小祭(苗年),十三年一大祭(鼓藏节),并传承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