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云上丹寨,恋上丹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9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丹寨原名八寨,位于贵州东南部,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

  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

  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

  丹寨地处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夏季均温21 -25 ℃ ,

  因此,被誉为“中国西部避暑胜地”

  自古有“八寨八景”之称而享誉四方。

  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族、回族、

  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水族等21个少数民族。

  

  

  卡拉村的 ”鸟笼西施“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同胞,

  自古以来喜爱狩猎活动,

  因此,捕鸟、养鸟和斗鸟也就成为本地重要的生活休闲、

  民间娱乐活动。

  他们饲养的观赏鸟种类繁多,

  主要有画眉、黄腾、红嘴相思、小米雀、云雀、

  八哥、竹鸡、锦鸡等等。

  在黔东南,最为人们喜爱的观赏鸟当属画眉。

  画眉以其靓丽的羽毛、婉转的歌喉、

  优美的舞姿、勇猛的斗性,

  被苗侗同胞视为美丽和勇敢的象征,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黔东南地区的苗乡侗寨,

  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画眉,

  少则一两笼画眉,多则五六笼。

  男人们上山砍柴或下地干活,手中总要提着画眉笼。

  听着笼中画眉悠扬动听的歌声,

  男人们像是服了兴奋剂,干起活来格外带劲儿。

  经常看到有肩挑柴草、手提画眉笼的村民,

  因坡陡路滑不小心跌了一跤,

  人摔个仰八叉,柴草散了一地,

  手中却仍高高举着画眉笼子。

  这也就为何编制鸟笼会如此之多的缘由~

  

  丹寨县古法造纸、苗族蜡染、苗族锦鸡舞、

  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

  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

  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进丹寨,

  细细解读以上“七宗罪”。

  “七宗罪”之一----古法造纸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级文物白皮纸(国画纸)作坊—石桥。

  石桥古法造纸位于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

  苗族聚居的石桥村,面积9.85平方公里。

  现有250户1100多人。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

  造纸作坊即在天然石桥5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

  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

  石壁前倾,能遮避风雨,

  是一座极好的天然厂房;

  内有一清澈的泉水,

  是造纸最好的水力资源。

  解放前有纸槽40多架。

  据专家考证,

  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具有唐代造纸艺术风格,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

  它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制作白皮纸。

  石桥村造纸人家,

  每年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祭祀蔡伦

  

  石桥纸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

  其中彩色之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

  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

  由于石桥白皮纸靠原始手工操作,

  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具有柔韧性、光泽度好,

  吸水性强等特点,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

  

  

  

  

  

  

  

  石桥古法造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

  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下基本特征:

  1、原料特征。

  白皮纸选用的构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产,

  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

  其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

  是白皮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2、简易性特征。

  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

  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

  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

  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

  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

  易于操作,无污染;

  3、工艺特征。

  首先是白皮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

  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

  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练掌握。

  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

  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

  4、产品特征。

  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

  纸面平整,吸水性强。

  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

  具有上述特征的石桥古法造纸,

  在贵州省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文化的缩影。

  它是石桥村人民为人类保存一份物质文化财富的遗存。

  

  

  

  由古法造纸延伸到现代工艺的纸张艺术,

  鲜花与纸张的完美创意:

  

  取材于田间地头的野花、青草,

  依照个人喜好,创作灵感,

  完成专属于自己的DIY创意画~

  

  

  

  还有更加深度的创意:灯罩

  纯手工、牛皮纸、麻绳、

  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复古又时尚~

  

  

  色彩艳丽的油纸伞,

  撑开任何一把,都是风景无限好~

  

  

  

  “七宗罪”之二----蜡染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

  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全县有101人获得了民间艺(匠)人职称资格,

  12人为高级工艺师。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4人,

  省级4人,州级11人。

  

  

  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

  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按苗族习俗,

  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

  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

  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

  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

  在此状况下,

  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

  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

  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

  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

  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

  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

  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

  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

  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

  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

  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

  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

  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

  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

  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

  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

  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

  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

  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

  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

  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

  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

  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

  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

  除上述步骤外,

  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

  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

  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

  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

  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

  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

  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现代技术融合后繁衍出来的作品

  

  “七宗罪”之三----苗族锦鸡舞

  锦鸡是苗家人的吉祥物,图腾的象征~

  麻鸟村是锦鸡舞的发源地,

  位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

  距丹寨县城75公里。

  苗族锦鸡舞源远流长,

  相传远古时代,

  由于战争的影响,

  苗族先祖被迫向西迁徙,

  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

  是美丽的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

  也是她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和欢乐的飞歌,

  因此,居住在排调周围的苗族同胞,

  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

  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

  以纪念先祖和怀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和欢乐的美丽锦鸡。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舞蹈,

  跳舞时,

  男性青年吹奏芦笙于前领舞,

  女性青年身着锦鸡羽毛般美丽多彩的盛装,

  排成一字长队紧跟于后,

  和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

  舞步时而缓缓前移,

  时而旋转,

  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

  进退曼舞、曼妙无比。

  

  

  “七宗罪“之四---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

  2009年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

  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再次问鼎金黔奖,

  奠定了丹寨县在贵州省乃至全中国原生态类舞蹈上的突出地位。

  

  ”七宗罪“之五---苗族服饰

  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

  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

  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

  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

  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

  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

  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

  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

  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

  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

  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七宗罪“之六---苗年

  苗年(苗语"nengxnix"、"nengxnixnaol"),

  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自古以来,

  这一地区的苗族社会中就使用着与汉族地区的"农历"

  有明显区别的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

  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

  由于苗族特别的宗族意识和"议榔"社会管理原则,

  过"苗年"的日期在一个区域的各苗寨中,

  有按顺序进行的习惯。

  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

  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动,

  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等,

  部分地区还进行斗牛活动。

  ”七宗罪“之七---苗族口头经典"贾"

  "贾"流传在丹寨县以及凯里、黄平、台江、雷山、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

  "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苗族经典。

  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最深广的独特文类,

  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

  "贾"分为十二支,

  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

  相当于汉语的"章"、"节",总篇幅约有2.4万行。

  "贾"包含了古代苗族关于社会与自然的道理、

  源理、哲理、辩理、判理等程序性内容,

  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

  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

  《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

  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丹寨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底蕴,

  勤劳的丹寨民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他们的锦绣人生~

作者:紫荆zij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