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侗族零食叫“瘪米”
瘪米是侗乡老少皆宜的食品, 更是秋收前青年男女行歌坐月少不了的伴嘴零食。 糯禾成熟到七八成, 便从田中采摘回来,脱粒、炒焦, 候冷再入石碓中舂去糠壳,簸净。 因未成熟饱满,所以舂出的米粒是瘪的, 故称瘪米。 瘪米碧绿呈秧青色,颗粒分明, 具有新禾谷的清香。抓一把投入口中, 慢慢咀嚼,越吃香味越浓, 虽存放数日也不会变质或发硬。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家里很穷, 出嫁时,正值青黄不接, 无力办酒饭款待情郎和女伴。 左思右想,只好到自己的田里摘回未成熟的糯禾, 用锅炒熟,舂后簸出糠壳, 不用再蒸再煮,已是香甜可口的吃食, 用此来招待男女同伴。 从此,不管有吃无吃, 人人仿效,吃瘪米成了侗族人民摘禾前的习俗。 更成为侗族青年男女社交中的一种乐趣, 相传至今。 侗族青年男女素有行歌坐月的习俗。 秋天来了,金风送来阵阵禾香。 女青年耐不住了, 在月堂商定明天要摘取哪个腊汉家的糯禾。 次日,女青年们砍根翠竹, 扎上五色鸡毛横在田中央做“规。 
奇特的求婚:月也杆棉
千百年来, 黎平永从镇三龙侗寨一直延续着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风习俗, 这就是当地侗族男女青年奇特的传统求婚方式——月也杆棉。
永从三龙侗寨,侗名xamp,位于黎平县城南40公里处, 侗族人口5361人。 这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 这里民风淳朴,鼓楼花桥林立,木楼瓦房依山傍水, 素有侗乡“歌窝”“歌海”之美称。 
“月也杆棉”是一个侗寨与另一个侗寨之间青年男女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 整个过程为摘禾——吃烧鱼——吃瘪米——鼓楼对歌(踩歌堂)——行歌坐月——互送礼物。这种交际习俗一次要延续两三天,有的甚至一个星期,其乐融融。为侗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了解至恋爱、结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金秋时节,当糯禾即将成熟时,一个侗寨的“腊乜”(姑娘)用带枝的锯木条树枝随意插在另一个侗寨某个“腊汉”(后生青年)的糯禾田中,向男方寨子的“腊汉”们发出对歌挑战的信息。“腊汉”知道后,于是就邀上本寨的“腊汉”们,一起去请挑战方的姑娘们一道上山砍一根竹子,然后将刚从地里采摘来的带籽棉花缠在竹子上,最后缠绕红纸、红布。做成“杆棉”(侗音),姑娘们将“棉杆”插在“腊汉头”禾田中,表示“月也杆棉”。

等到这家“腊汉”的糯禾熟了,“腊汉头”邀约本寨“腊汉”去请插“杆棉”的姑娘们一起来摘禾。特别在摘禾中“腊汉”们各自邀约自已意中姑娘在田中摘禾,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对唱情歌,有的吹着木叶。摘完禾后,“腊汉”们带上酒肉(有的甚至杀猪宰羊),和姑娘们一道挑着摘来的禾到姑娘家,将禾穗焙熟,用石碓舂成扁状的香喷喷的瘪米,接下来,“腊汉”和姑娘们就相互开始对歌。特别是开饭前,姑娘们有意刁难“腊汉”,故意摆放东西在桌子上作为谜面,要“腊汉”们把所有谜底一一用侗歌解开,让“腊汉”们招架不住。侗家姑娘、小伙们边吃边对歌,谈情说爱,悠悠自若。
夜深了,腊汉们还杀鸡或宰鸭,用瘪米炖鸡或煮鸭,与腊乜们共进夜宵。夜宵后,侗家小伙们弹着琵琶,姑娘们唱着绵绵情歌,倾情吐爱,直至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