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侗寨,金黄的稻田,悠然觅食的耕牛,不紧不慢打谷子的村民……这是深秋时节,四寨侗寨铺展开来的宁静和谐的生活画卷。 
四寨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尚保留原生状态,民居及建筑艺术独特,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互相映衬,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多样性、完整性、地域性。 四寨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古朴的花街穿梭于寨内,鼓楼突兀寨中,花桥建于河上,禾仓排列村边,榕树群枝繁叶茂,河边水车吱吱嘎嘎昼夜不停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山水田园一派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远观四寨侗寨,恰似一艘画舫,缓缓荡漾在一幅山水太极图之中。 
数百年来,四寨村民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享受着原始古朴里的宁静时光。四寨是“侗族摔跤”发源地,是黎平县著名侗族风情旅游村寨之一。2013年,四寨侗寨被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单。 四寨古称千三四寨,据说大约在800年前,四寨祖宗“公记”和“公力”追随苗兰祖先从“三色古州(现榕江车江一带)顺河迁徙而来。到四寨河口(侗族称孖记)时“公记”上山开寨创业,后形成七百寨,“公力”则沿江而上到寨高定居,后生三子:大儿子叫公柳,二儿子叫公蛮,三儿子叫公暖,因生产生活需要,三兄弟各据一方创业,公柳居寨高,公蛮居四寨,公暖居黄岗。经公蛮和他的子孙的励精图治,800多年下来四寨就发展达1400多人口,故称千三四寨。 
四寨建筑独特,其中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四寨鼓楼以巧秀闻名,现寨内有鼓楼四座互相呼应,各13层,八方形,攒尖翘角,每座鼓楼均结构严谨,造型独特。 一座轻巧的风雨桥飞跨四寨河,桥廊全长62米,桥面宽4.5米,桥廊上建有桥楼三座,中大两头小,桥墩以青石砌,水泥卵石为桥面,桥体为木质结构,整座桥匀称轻巧,工艺精湛;桥楼脊上,泥塑双龙抢宝,桥楼翼角塑有各种珍禽异兽;桥廊内两侧下部设有连通桥凳,供人休息;花桥上部绘有各种侗族风情及山水、花木和动物彩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四寨鼓楼花桥是四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瑰宝。 
四寨村饮食独特,突出的有三大特点,一是主食以大米为主,以糯米为珍;二是喜爱吃腌制菜类,如:腌鱼、腌肉,家家都有腌桶;三是对烧鱼、血红、牛瘪三道侗家名菜情有独钟。 四寨人民以糯米为珍,逢年过节,接待客人,办红喜白事,以及赠送礼物,都以糯米饭为上乘,糯米饭只蒸不煮,家家户户都有甑子。腌鱼是侗家招待贵宾的珍馐,家有腌鱼以示主人勤劳而富有,鱼、猪、牛、鹅、鸭肉都喜腌制,腌制时间以春秋冬三季为宜。腌肉是自家杀的猪、牛等,一时宴请亲朋吃不了,剩下部分腌起来留作日后有客取吃,以示家中之富有。 
烧鱼是将活鲤鱼用小棍子穿插在大火上烧黄烤熟而成,然后用辣椒、韭菜、苦蒿(以上烧熟)、生姜、大蒜、花椒等佐料加盐捣烂做成蘸水,用烧鱼蘸吃。吃烧鱼最好时节是秋天,此时户户田中鲤鱼最肥,因此人们总在这个时节邀约亲友,上田摘禾,在田埂上烧鱼吃野餐,其味其兴无穷。血红是四寨侗家的头等名菜,办红白喜事、过节、招待上宾及平时杀猪都要办上这道菜。四寨人民还最爱吃的一道菜便是牛瘪。牛瘪是用牛的胃液,用布滤好,倒入热油锅煮沸,在炒肉时,用以为汤,并配以五香、薄荷、吴茱萸、陈皮、辣椒等佐料,味美而鲜,牛瘪有清凉解热之用,俗称百草之药。 四寨村侗族节庆有:摔跤节、鼓藏节、斗牛节、吃新节、款会等。其中农历三月十五的摔跤节最为有名,可以说是侗族摔跤节的发源地。2006年,双江镇侗族摔跤节目“摔跤汉子”在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获表演金奖;全国第八届、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表演项目综合类金奖;双江镇还因侗族摔跤被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农民体协评为“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从此侗族摔跤节在全国声名鹊起。 
四寨的文化保存完好。民族建筑有:鼓楼、花桥、禾仓;寨内吊脚楼为木质结构的廊式“干栏”楼房;侗族服饰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子服饰、女子服饰和儿童服饰,按照生活场合分为日常服饰和盛装,饰品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背饰、腰坠饰等,这些饰品多喜用银子制作,在盛大节日中佩戴。 远方的客人进四寨侗寨必然要听到拦路歌、喝到拦路酒。当你站在他们面前听着那天籁般歌声,看着他们一张张纯朴、挚诚的面孔,心里能享受到一种纯洁的快乐。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四寨村实施了产业发展规划,恢复了鼓楼群、风雨桥、花街等民族风情建筑及步道硬化、消防人饮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今年对四寨村进行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文化挖掘与传承,坚信这个古朴的侗寨一定绽放出新的光芒。 (黔东南日报记者刘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