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的旅游发展,要靠当地苗族文化与当地自然生态来交融,一年两年可能无法看到重大经济效益,但坚持5年、10年就不一样了。”施洞镇党委书记石登说起施洞的未来自信满满。

施洞镇,位于台江县西北部,地处清水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在这里,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民间习俗延续至今,民族文化传承有条不紊,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等自然资源,也让施洞成为打造成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的理想之地。历年来,施洞镇坚持以节庆为媒、文化为桥,办好独具施洞特色的“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等节庆,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着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如今,施洞镇更是围绕“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理想家园”的目标,探索以苗族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促进旅游发展和打造旅游品牌的路子,让施洞“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的厚重底蕴鲜明突出地彰显出来。

找准发展“大道”构建古镇“地基”
近年来,施洞镇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为主线,按照台江县委县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的重大决策部署,夯实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结合,坚持“走旅游路、打综合牌、出文化彩、带百姓富”的发展路子,努力将苗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施洞支柱产业。

加速旅游精品建设。以保护施洞古镇的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为主线,以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为突破口,现已科学规划了“四线”旅游发展战略,以民族风情、古镇风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为四条主线,升级打造苗族银饰、刺绣、剪纸技艺展示及研发生产基地,苗族工艺品交易古镇步行街,古镇历史文物遗迹和清水江水上休闲娱乐旅游区,将用3-5年的时间,把施洞打造成中国知名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2012-2015年以来,施洞共投入了2.3亿元先后完成了施洞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网工程建设、路面硬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风貌整治,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服务,形成了一个集生态文明、民族文化、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特色城镇。

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连年来,施洞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两大节庆和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苗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近年,施洞继续向外推出以休闲度假为主,民俗体验、历史探秘等为辅的精品旅游线,通过网络、自媒体、旅行社、摄影论坛等多种途径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在2015年施洞“苗族姊妹节”现场,涌入施洞镇的国内外游客多达2余万人,其中外国游客3千多人,摄影爱好者上千人。 (下转第三版)

四大特色优势 促古镇旅游升级
对于施洞定位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的发展目标,石登说,施洞的苗族生态旅游资源即使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黔东南地区也有极具代表性,有大美的山,清澈的水,深邃的史,浓郁的情,施洞发展“四线”旅游发展战略——民族风情、古镇风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就是施洞旅游发展的自信。

民族风情厚重。施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有富丽堂皇的苗族服饰、银饰和精美绝伦的苗绣、剪纸艺术,有著名的世界独一无二的独木龙舟节,有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苗族姊妹节。目前,施洞已有7项节日或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民族文化无不是传承千年的灿烂文化,都只能在施洞体验到,所以这无疑就构成了施洞旅游发展的主心骨。

古镇风貌独有。施洞被誉为“苗族银饰刺绣艺术之乡”,当地苗族银饰工艺美术精湛,历史久远。而苗绣更是被誉为“无字的史书”。近年来,施洞集苗族银饰、苗绣、苗族织锦、苗族剪纸等苗族工艺品打造一条施洞古镇步行街,让游客在步行街就能体验和购置这些只有施洞独有的苗族工艺品。

文物古迹众多。施洞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张秀眉为首的苗族起义军曾以施洞为据点,清军攻取施洞后又在此修建公馆长期驻守。目前,该镇仍保留有苏公馆、独木龙舟棚、两湖会馆等清朝民国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各种古民居、古院落以及古巷道、古码头在各村寨仍有大量分布。红军长征时期,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两度经过施洞,并留下宝贵的遗迹。

自然风光养人。施洞古称“狮洞口”,堪称“百年商埠”,自古就是清水江沿岸最繁华的航运码头之一,在湘黔航运繁荣的时期曾商贾云集、过尽千帆。为此,施洞将依托清水江流域大力开发游船观光、水上划艇和龙舟竞渡、水上演出等娱乐旅游项目,着力建设水岸宾馆、观水栈道、垂钓凉亭、亲水码头等临水旅游设施,力争建成集水上航运、水上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链,打造独一无二的“施洞清水江文化圈”。

精心规划蓝图 全心打造旅游古镇
石登表示,当前来看,施洞的旅游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施洞的旅游要把握住苗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两条主线,要通过办好“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等大型苗族活动,建设苗族风情长廊、民族文化一条街和清水江水上旅游线,建立国家、省市、地方媒体宣传联动机制,来助推施洞旅游快速发展。
施洞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要把“文化要先行”的思想贯穿到旅游规划中,用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指导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促进文化、生态与旅游互动发展。
施洞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要走差异化发展路子,要发展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要精心设计旅游文化经典线路,发展“四线”旅游发展战略——民族风情、古镇风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亮出自己的特色底牌,在黔东南众多的少数民族旅游景区打造出自己的天地。
施洞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要走现代化设施建设路子。为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尽快建成一批体验文化、感受自然的自驾车营地、度假区和旅游区。在旅游中着重推出几条农家乐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文化与生态农庄”等农家乐旅游,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群众致富。

据悉,2015年,施洞镇共接待旅游者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余万元,占总产值1.59%,进一步凸显了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是极具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而在施洞的未来五年旅游发展规划中,大胆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末,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核心区农家乐旅游接待达到100户以上,旅游综合年收入达1200万元。
从边远小镇转向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交融的旅游古镇,施洞镇一直在创新,一直在突破,一直在跨越。


动动手,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
如果有想推荐的秀美村庄,可在微信右下方或者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小编将会收集文字与资料分享给大家……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