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织锦的起源是在何时,这已无从考证了。甘小芝说,她只知道她是与妈妈学习的技艺,而妈妈则是与祖母所学。其实就是这样苗族织锦技艺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由母亲传给女儿,因为女儿在出嫁时,陪嫁物中要有自己亲手织造的织锦背带等。而这些苗家织物的精美程度,则关乎苗家人对于一位姑娘的评价。或许真的要去追溯那个源头,或许要到1200年,苗族五次大迁徙之前吧。
若是您初入雷山,除了可口的美食,还有那些根本听不懂的苗语,那么最吸引你眼球的应该就是苗族人身上的那身行头了,而全雷山的苗族布料基本都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苗族织锦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甘小芝。
在她工作室挂满了她所获得的荣誉,各种级别的奖状证书足足贴满了3间屋子,而其中有很多联合国办法给她的奖状,这是对她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于苗族织锦技艺的一种肯定,她说她带着“非遗传承人”的头衔,经常要出国展示作品,所以她的作品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几十年来凭着一腔热情,她将苗族七彩的丝线,镶嵌在画布的经纬之间,变成一副副优美的织锦,再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从这个小山村走上了联合国的舞台。
目前市面上织锦布匹基本上都是机器编织,而甘小芝工作室的织锦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手工挑织,所用原料分素、彩两种。它以白纱为经,黑纱丝和白线为纬。然后用一块光滑竹片,按设计图样花纹,从左至右经线挑通,然后顺竹引进纬线,如此循环而成锦布。
苗族织锦精密度高到你无法想象,可以说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织造技术都无法匹敌,包括国际一线的大品牌。在过去织锦使用麻、丝,现在用棉、丝,也有棉、丝混织的,其中以丝织的丝锦为上品。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
苗族织锦上的花纹很多,主体大多为集合图形,主要以大菱形框为主相互连续、延伸,菱形内外挑满不同的花纹图案。图案有锯齿纹、虎抓纹、蝌蚪纹、龙胡须、古老斑等。工艺精湛而美观大方的织锦是苗族妇女精品之作。
从美观大方的苗家织锦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家人独特的衣饰文化和品味。因而,苗族织锦不仅仅是苗家人简单的实用衣物、配饰,更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的追求。虽然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后继无人的情况依然出现了。
与刺绣相比,织锦的传承之路就不是那么通畅了,这主要是受现代工业的冲击,手工织锦与机器织锦相差千万倍,手工织一匹布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可是机器织布,几天都可以生产足够一座小城居民所需的布料了。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忙于读书,就是在外打工挣钱,观念大转变,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少之又少。
目前,甘小芝有两个心愿,一是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艺术效果。二是为了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技能和手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民间风采,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发展经济民族特色,她希望能成立一个培训组织,让苗族姐妹们学好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和传承民族织锦工艺,打造民族服饰文化和特色旅游商品,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改善苗族姐妹们的生活水平。
“不管怎么样,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多为苗锦传承做点事,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下去!目前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我们继续努力。“这是甘小芝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是啊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信息来源:乐途旅游 部分图片:乐途旅游网摄影师 许伟华
雷山县广播电视台新媒体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