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招录取期间,总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迫心情,设局诈骗。有关部门提醒家长谨防所谓“分不够,钱来凑”的虚假招生承诺,以及“内部指标”、虚假查分网址等诈骗手段。
不论何种形式的招生诈骗,都是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考生及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 如果遇到招生疑难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核实,不要轻易将考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交予他人。同时,要及时向招生机构或公安机关举报招生诈骗,维护个人权益。 几个典型案例,小编梳理了高招骗局的行骗套路,提醒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切勿因求学心切上了骗子的套。
案例一、谎称亲戚在名校当教授考生家长被骗 李某得知,高某的独子即将参加高考,遂告知对方,其舅舅在北京一知名高校任教授,有门路帮孩子上这所大学,只要肯花钱就行。高某孩子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只能上三类本科院校。心有不甘的高某找到李某求助,并根据对方的要求支付了15万元“活动”经费。 不久,高某也拿到了李某带来的录取通知书,但通知书上载明的录取学校是一家并不知名的学院,对此,李某解释称,孩子只是暂时先在该学院军训,结束后就可以转入之前所说的名校读书。 然而,军训结束后,孩子仍然在这所不知名学院读书。同时,高某还了解到,这家学院面向社会招生,并不局限于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也无法提供国家承认的学历,与李某声称的知名高校更是没有任何关联。 意识到被骗的高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李某被法院认定为实施诈骗罪并被判刑,此前骗取的十几万元也如数退还给高某,但此时距离高校开学已数月过去,其他落榜考生也已早早开始复读。 案例二、考前培训老师保证读名校考生梦难 方某是一名艺术类考生,培训班的一名辅导老师王某告诉她,自己可以帮助她以私下运作的方式通过某艺术院校的专业课考试并入读该院校。 同年高考中,方某因发挥失常,未能达到这所艺术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于是找王某寻求帮助,王某表示确实有能力让方某圆艺术梦,但需要支付一定的运作费。随后,方某根据对方的要求支付10万元。 方某没想到,经过苦苦等待仍未能等来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此时,同学们已纷纷开始大学生活。意识到被骗,方某和父母报了警。法院经审理,最终以诈骗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其也向方某退还10万元。 案例三、托人帮忙联系名校就读数月方知被骗 刘先生在得知谢女士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后,不止一次表示出如成绩不理想其可帮忙联系入读某知名高校。 同年,谢女士的孩子未能在高考中获得理想成绩,得知情况后,刘先生当即表示一定设法帮忙让谢女士的孩子实现名校梦。不久,刘先生联系谢女士称,孩子上学的事已搞定了,可以就读于某知名高校的商学院,并且是本硕连读,但需要向学校支付近49万元的学费。 以为心头最大的苦恼解决了,谢女士很高兴,立即按照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后谢女士拿到入学通知书,只是一份落款为该知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入学通知函,与此前对方承诺的商学院南辕北辙。
刘先生解释称,因孩子通过非常规途径进校,故先入学、报到,后再变更为相应的商学院。谢女士一家再次相信了刘先生的承诺,为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而两个月后,发现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根本不是正规大学,管理混乱,没有老师,没有学籍,从未在商学院接受过正规教学,所住的宿舍就是一个地下室,同班同学也几乎都是没有参加过高考或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谢女士这才意识到被骗,连忙报案。
最后,刘先生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责令其退赔谢女士相关款项。 案例四、冒充军人办高校入学骗人钱财终败露 女儿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家长吴先生四处找朋友帮忙,朋友介绍了贾某,他声称自己是军队的少将,认识一个学校的校长,该校专门为部队提供委培学生,其能够帮忙给吴先生的女儿办理入学事宜,专业是涉外会计,并保证将来孩子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到部队工作,并且是副连级待遇。 贾先生还表示,如想获得入学名额,除去交给学校的学费6万元之外,还需要额外向办理相关手续的学校领导支付9万元。吴先生深信不疑,依约支付费用。女儿也由贾某亲自领进了学校,并办理了相关入学报到手续。 女儿就读后发现,学校根本不像正规学校,学校并非给部队提供委培学生,学生毕业后也并非直接到部队就业。此后,他再次联系贾某要求对方给个说法时,贾某干脆连电话都不接了。无奈之下,吴先生只好报警,随后才了解到,贾某根本不是军人。最终,贾某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法院责令其向吴先生退赔15万元。 高考入学擦亮眼警惕高价“运作”邀约 提示,家长对于身边出现的具有“特殊身份”和资源的热心人应提高警惕,如果接到一些陌生号码发来的可运作上名校的推销信息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忌病急乱投医,将孩子的高校梦寄托在这些推销信息上。 如果确定需要在入学问题上得到帮助,建议考生和家长与相关高校负责招生的部门进行联系,核实学院设置、招生政策等信息,也可借助互联网多方查询类似的招考信息。切勿冲动转账,造成钱财损失。 最重要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作为家长,与其寄希望于高考结束后各种“牛人”、“门路”的加持,不如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予以精心教育。 教你三招识别骗子
目前涉及高考录取的诈骗案件中,骗子在实施诈骗时普遍存在3个特征。 1、骗子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考生家长的生活中。虽是利用高考考生和父母希望就读高校的心愿实施诈骗,但犯罪分子不会突兀地出现,而是通过熟人介绍和长时间交往等方式,让考生及家长对其产生“有门路”“很靠谱”的印象。 2、在对自己的包装上,骗子们下足了功夫。为让自己获得信任,很多骗子会通过朋友介绍、传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介和社交平台向考生及其父母传递其具备非凡能力的信息。此外,骗子在编撰自己的身份和人脉上,也下足了功夫,拿准了考生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弱点,自我“冠名”后的骗子得手的概率不低。 3、行骗者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开口要钱。骗子大费周章的连导带演,目的当然是为了骗取钱财,故一般情况下都会要求考生家长提前预付一笔或多笔资金,美其名曰“活动资金”、“公关费”、“好处费”、“赞助费”等等,动辄上万,更多的还有数十万、上百万的款项。 小编在此提醒 千万不要“走捷径” 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儿 只有自己好好努力 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