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幽幽千朵云,我在高坡上打鱼…高坡有个打鱼塘”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宣传队下乡演出,机智的演员在忘记台词后,抛出了“高坡上有个打鱼塘”,让节目转危为安,吓坏了导演,急坏了演员。算是虚惊一场,演了一场好戏。后来这个演员得到了重用呢!不过,在施秉的一处高坡就是有一个百年不干、年年有鱼的打鱼塘一一高塘。
壮观场景
朋友的一条微信吸引了我:“2017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四)早上五点,施秉高塘苗寨将呈现千人捉鱼`大战',欢迎参与!”后来,方知是友人有意邀去拍摄高塘晨景而已。 壮观的场面
7月25日晚饭后,我驱车从凯里出发,沿凯里至施秉二级公路披星载月,下榻舞阳河滨的“王府酒店”,逐渐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已是凌晨4点。我赶紧来了一个“猫洗脸”,朝高塘方向疾行。从县城到柳塘火车站,一路静静悄悄,除了车灯照亮路面,连路边寨中的狗都没叫一声。直到超过杨柳塘火车站,觉得有些不对劲,没见到右转的公路。
正在犹豫时,对面来了两辆开得通明的车辆,立即招手问路,一个小司机告知,“倒回来,往左边走。”我立即调转车头,只见这两部车开进所指的小道。我估计他们也是奔着高塘去的。他们的速度挺快,一会儿就消失在崇山和夜色之中。我只能慎重朝前行驶,怕出意外,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夜深人静的,真有点恐怖呢! 等待捉鱼时刻 路过一寨门,牌坊横写着“中跨苗寨”。前面又出现了两部摩托车,男的开车,女的带上捕鱼网兜、幺箩……我赶紧拿出手机,拍了几张“星夜高塘行”。我在夜色里行驶,只见老远老远有点光线在左右晃动,可能是车辆在上坡吧!
说时迟哪时快,我的远光车灯突然射向远方,没出现反射现象,说明是前方空旷。果然,我握好方向盘、换好挡、踩好刹车,下了挺多弯拐,好不容易才走上一段平路。大约行走十来分钟,遇到一条小河,随即四五处左行右拐,爬上了一处平台。“高塘”二字的路牌被菜地里的姜豆架遮挡了。我下车搬开姜豆架,仔细拍了一张“高塘”的照片。
凌晨五点二十分许,高塘前面的山峰慢慢醒来,远处还有一些淡淡的薄雾,夜鸟猫咕噜还发出最后几声谢幕声,寨里的雄鸡也抹粉登场,鸣唱山寨,唤醒山乡。 我得大鱼了
进得高塘寨,只见一汪十来亩的水塘映在寨中,未息的灯光照得高塘通明,房屋、树木……倒影湖里,微波兴动,水中呈现海市唇楼的景致。我沿着塘坎走了一圈,拍下了几张朦胧中的湖光水影。我走到一棵杉壳榔树下,拍下了枝泻湖面的“树枝戏水”、“水弄树影”的照片。水波不兴之时,一条鱼儿跃出水面,拍打着水花,又掉进了池中,打破了池水的宁静。好似鱼儿跃出水面,观察着岸边的动静呢!
这时,太阳从东边露出了金色耀眼的脸,我爬上寨子的后山坡,横扫着高塘,才略识”庐山真面目”。整个自然寨,坐落在半山的一块平台上,人家依塘而居;西面,两股水桶大的水流,汇集湖池中,恩赐予高塘的苗家人。
高塘有240来户人家1023人,除了五家杨姓外,其余都姓吴。据村支书吴正勇介绍,他们这支吴家来高塘已有十多代了。82岁老人吴正杰正在生火,在炊烟袅袅中告知,他们家这一支吴家从黄平松洞迁来,按字辈“全启正通德,长焕四朝家,成刚玉发达,万代帝安邦”来算,大约已有十多代了。 抓到的鱼,可以饱餐一顿了 据当地学者安明先生介绍说,高塘吴姓来高塘有两支:一支来自马号的江西街附近,另一支来自黄平松洞,原本是一族人。据说,杨姓人家来自凯里旁海方向的清水江边,具体还道不清楚。人类迁徏就是如此,你去我来,你去他来,只要觉得适合就安居下来。现在高塘的吴、杨两姓亲如一家,安居乐业于高塘湖畔,过得也挺合谐、安逸。
还听说,高塘人个个学武艺、人人会武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在明清时期,若有强盗试图攻打高塘苗寨,欲霸高塘鱼池,附近的中跨等苗寨就会用窜寨、唱歌……暗通信息,次次打败了欲图高塘的强盗。在清朝,高塘属镇远府直隶村,直到民国时期缴纳“皇粮”,都是挑驮到镇远“国库”。
关于高塘吃卯节,村委会主任龙胜武是这样解释的:最早,吴氏先辈四处寻找安居之所,一条猎狗来到一水塘边,抓到了一头野猪,返回原地通知主人。主人知道猎狗捕到猎物,又见到猎狗身上沾满浮漂,估计是遇到丰水泥肥之处。主人大喜,跟随猎狗赶至水塘边,不但猎取了一野猪,还见到一泓平湖,是适合安家落户的好地方。于是,原本一家的两支吴姓就陆续入住此地,取苗名“边下”,就是“穷山坡”的意思。不知为何取之名字,也许是防止别人来争夺此地,低调一些吧,求得百年安稳。这也许就是高塘人的高明之处。其实,这里才是“世外桃源”呢! 好可爱的大鱼 难怪,在今天捉鱼开幕式上,主持人用苗话说,“欢迎远远近近的亲亲戚戚、好朋好友,来参加我们一年一度的捉鱼活动,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明天过卯节,更希望大家介绍好姐好妹来我们寨做媳妇,大家都有鱼吃,大家都有酒喝,大家都有歌唱!”湖边顿时掌声四起、点赞声不断,激荡在湖面上,萦绕在高塘寨,也将传到异乡间。
“卯节”,又称“祭祖节”或“吃新节”,表示当年丰收在望,等待收成。第一天即寅日捉鱼,第二日卯日过节,第三日请客一一即“吃转转饭”。因为,鱼苗是各家各声筹钱买的,平时不准任何人下湖捕鱼。对高塘人来说,在“卯节”头一天捉鱼,为次日的“卬节”做准备,酸汤鱼是过年过节的一道传统佳肴。
为了接姑妈姑爹等亲戚来过节,不但要有鸡鸭鱼肉,还要有热烈、隆重的过节气氛,同时又能体现高塘人的团结、勤劳、开放、好客的情怀,让四面八方的客人都可以来高塘参加无偿捉鱼活动。
猜想,还有一点摘掉“贫困帽”一一“边下”的想法。不管怎样,现在是和平年代、合谐社会,“边下”还是一个神奇的旅游品牌呢!现在,苗家人也乐意接受高塘这个汉名,说明苗汉文化融合洽到好处。据说,高塘还有一样与众不同的风俗。在卯节祭祠仪式时,不但要用酸汤鱼祭祖,还要用腤汤鱼祭祠一位光棍懒汉。说来你不信,这可比国家法律和村规民约还要有约束力。 捉鱼的人不论大小 原因何在?当地民俗学者正国先生和紫夏先生有解释:“卯节”当天,家家都从坛子里勺出酸汤煮鱼。寨中出了名的一懒汉听到碗响,才起来满寨要酸汤煮鱼,没有谁家施舍于他。无奈之下,他就用腤汤煮煮,过了一个不爽的“卬节”!后来,这个懒汉临终前当众发了一个毒誓:今后过“印节”,家家户户必须要煮腤鱼祭祠他,要不今后孙子孙后代就像他一样找不到婆娘、没有后人。
想不到懒汉这一招很灵,从此以后每家在“卬节”祭祖时,也专门为这位懒汉煮好三条鱼,一起放在桌上供奉,没有谁敢造次。住老房屋的准备十二双粽芭杆筷子;分家出去的准备六双粽芭杆筷子。不过,这里的人挺有包容性和怜悯性,想到这个昔日懒汉也蛮可惜的,光棍一身,无儿无女,过年过节也没人祭祀,大家在祭祖的同时,也癸礼他一下,也就多一样腤汤鱼、多几双筷子而已。所以,高塘人每过“卯节”都记得他。但是,腤汤鱼在“卯节”当日起可放在正桌上吃,一直到过年;过年后到“卯节”前就不能将腤汤鱼放在正桌上,若要吃只能放在桌下。 其实,腤汤菜是“闻起臭,吃起香”。不但能治胃病,还开味补体。高塘阰邻的黄平还有“千里送腤汤,一勺救众人”的凄美故事。现在,黄平腤汤已经成为一道最有特色的菜谱。
今天早上八点整,数发礼炮直冲天空,响彻云宵,散发耀眼的火光,缭绕着朵朵青烟,捉鱼“大战”正式开始。
今天,施秉周边的台江、余庆、镇远、黄平、凯里等地的抓鱼爱好者云集高塘湖边,不分男女老少,上至八十余老人,下至十来岁小孩,背着幺箩、操起网兜、拿着罩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池塘一片沸腾,围观者在岸上鼓掌加油,有的指点游魚方位,有的笑翻了天。可谓“岸上水里同以协力”。大家正在关注“`头鱼'落谁家”之时,一位苗家女第一个抓到一条大鲤鱼,获得了阵阵掌声。随后一位中年男子也提到一条约6、7斤的花鲶鱼。你看,南边一位小伙又抓到一条鲤鱼,沾满泥水的脸上乐开了花。在出水口,两个老头安起竹网,等待顺水而流的鱼儿,半个小时就装满了一桶,大部分是金肚红尾的正宗鲤鱼呢!
大约“激战”一个小时之后,获鱼者提着沉甸甸的竹幺箩,满载而归,无鱼者脸上布满阴云,空手而回。只有待来年再说吧!不过你放心,无论到谁家,都会有鱼吃、有酒喝、有饭吃…… 收获不少 随着日上三杆,家家户户冒着炊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吴许杨俩姊妹表现不凡,捉得了七、八斤鱼呢!我们当餐就在她家吃到了美美的酸汤鱼。在餐桌上,得知吴许杨今年以施秉民中初中部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凯里一中。大家都祝贺她取得“双丰收”:一是考上名校,有望考一所好大学;二是今天捉到蛮多鱼,预示实现“鲤鱼跳龙门”。在她家,宾主其乐融融! 我怀着好奇,跑到高塘大湖上面的两处水源看个究竞,自然不得其解。寨子这么高,分别有水桶般大的两股水从何而来,不可能像当今用水管埋藏在山体里吧?!大自然的神奇真让人捉摩不透。当地人有当地人的说法,高塘的川洞有一口深潭,是龙居住的地方,龙是高塘的保护神,日夜不停地为高塘输送水源,保证高塘永不断水,保证高塘水永远清亮。 太阳偏西日正火,山道弯弯路归程。我驾车返,走出高塘,连续六个急弯,让我冒出一身冷汗。高塘下边是一条峡谷,奇峰峻险,峡谷之水胜于蓝,引来了好多消暑纳凉的游人。行至一年坦处,我又徒步返程拍照,不愿落下“景过无痕"的遗憾!凌晨来时未天亮,见不着沿风景。现在,眼前的风光着实令人着迷。河水,在一青绿的小山包绕了大半圈,又流向峡谷。我的车从一悬岩处通过,抬头便是“公路弯弯上青天,山峰崴崴揽白云”的大垭口。我换一挡不敢停留,一口气上了十一道拐,回头拍下了“六道急弯下河谷,十一拐上九天”的壮景!
回望高塘,雪白的云朵下是一处渐渐远去的苗寨。 回目高塘,绿色的稻田上是一泓弯月似的湖水。
2017.7.28
(本版部分图片由吴安明先生提供 来源:凯里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