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星期六 多云
寒冷的冬日,村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凯里学院美术学院的教授们,宁静的村庄像江面被扔进一颗石子般泛起了涟漪。​
“刘书记,我们这大白墙是应该好好利用一下了!”
得知我请美术学院的教授来帮村里做文化墙,村民们纷纷出谋献策。
一时间,谈笑风生的村妇、年末归家的汉子以及怡然自得的老人慢慢聚拢起来,和村干部一起探讨起家园的发展。集思广益,一个拥有乡土人文气息的新农村愿景在我脑海中慢慢浮现。
时光匆匆,驻村工作已经1年又9个月了。
2021年3月,我从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选派至麻江县驻村;同年5月底,因单位帮扶村调整,我调至黄平县重安镇清水江村任第一书记。
这是一个拥有1321人的大村,交通条件便利,外出务工人员多,年复一年,人去村空,村寨文化逐渐“空心化”。
如何让村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愁点亮更多人的回乡路、创业路,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苗家孩子,对农村有着美好的童年回忆,其中不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大学毕业时,我曾想“从农村来,回农村去”,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但因父母反对,没能如愿。
如今,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回到了农村。
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农村,听着似懂非懂的苗语,我心中惆怅万千。
驻村期间,清水江村脱贫出列,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当村里的产业巩固发展,群众稳定增收,教育、医疗、住房、饮水都有保障后,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村寨留住文化的根,村民记得住乡愁,年轻人回得了故乡。
2021年9月,清水江村被选定为全州第一批乡村振兴试点村,我便开始了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
清水江村有一栋百年老屋、两座古桥和一座文笔塔遗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
我和重安镇副镇长吴祯凯、重安镇经济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孙大学以及村党总支书记邰石艳进组入户,多方征求意见,积极寻求保护清水江村民族文化的途径。
今年10月,我开始筹备清水江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
经多方联系,最终得到了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的支持。随后,制定方案、修改细化,项目紧锣密鼓地展开。
进村高速路口新打造的清水江牌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赫然醒目,成为清水江村的门户招牌。
修葺一新的村广场文化墙,图文并茂地向村民及游客展示了清水江村基层党建、节庆活动、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成为村里的文化名片。
乡村文艺团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春节期间,将会为群众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相信,只要持续努力,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我将在文化振兴路上勇毅前行。
我计划于2023年1月1日,开启清水江村微信公众号,宣传党的政策,分享清水江故事,让天南海北的清水江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歌、记得住乡愁。
公众号名曰:清水江兮!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王佳丽 魏丽萍 刘军/整理 姚宁/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