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童依派“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这是宋人陈亮一首词中的句子。其义为春花烂漫,虽然好看,到底比不上秋天累累的果实更有价值。用春花秋实的不同说明不要浮夸的外表,而应讲求实际的道理。其实,从宋人陈亮当时的际遇及心境看开来,这句话说得不错。
E童依派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也许另有一番道理。
E童依派花者,果之胚胎,实之初也。花是果的因,实是花的果。从繁衍变化的角度看,二者应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春回大地,阳气旺升,各种植物开始发芽吐绿,绽放出艳丽的花儿。然后,在和煦的风信子和乱点鸳鸯谱的蜜蜂儿有意无意帮助下,花儿们便有了接触和交合,进而孕育胚胎,完成了花到果的衍变。从花到果,应该说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性的渐进过程。当然,也有只开花不结果或只结果不开花的个案,不过那花儿却是“幌花”,那果也只能叫“无花果”了。据说无花果也是有花的,只是那花的形式与别的花不同罢了。
E童依派也许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社会演变而来的,自然界的现象在人类社会都能找到类同的影子。
E童依派因为花儿是美和妍丽的代名词,人们常把美艳的东西喻作花儿。爱情是神圣和美好的,爱情如花,香艳四溢,缒绻柔情,缠绵悱恻。随着爱情之花儿的盛开,便产生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生厮守的许诺和质的进程,便有了生儿育女爱的结晶。当然,爱情之花,也有只开花不结果的“幌花”。通常情况下,越是这样的“幌花”,越是妖娆妩媚,艳丽动人,虽然爱如昙花只开一瞬,但仍强烈吸引着情男爱女们乐此不疲。至于那只结果不开花的“无花果”,掀开传统神秘的红盖头,先婚后爱或根本没有爱的涩果,如一曲无奈的悲歌,传唱了几千年,而且时至今日仍余音袅袅。
E童依派其实,客观地讲,春花秋实各有各的景致,略人间风骚,各有各的动人之处。但由于世人的心境不同,喜好各异,因此,自然的春花秋实由于人们各取所需,进而反馈展示出来却有了不同意境。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景物,但由于勾起了南唐后主李煜对当年良辰美景的怀念,便生出了“春花月秋何时了”的感叹,以表达深沉的亡国之恨。林黛玉的一曲《葬花词》更是从春花美景中,反道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千古悲凉。也难怪宋人陈亮“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对秋的肯定了。
E童依派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如无语东逝的涛涛江水。唐人也好,宋人也罢,也包括我们这些所谓后现代的文化人,不管做何种呼唤,它都不会改变流向。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花还是那个花,果还是那个果。而给予它们无限形容和称谓的人们,不仅要按照春花秋实的自然法则去生存和繁衍,而且也都是它们面前的匆匆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