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1:42 编辑 <br /><br /> 巡山路上,后继有人。 儿子吴胜文来当站长,吴庆贤信得过,父亲的执拗吴胜文却总是争不过。现在,吴胜文多次劝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为重,少往山上跑,一切有儿子在。父亲却听不进,依然每天坚持去山上看看树,摸摸树干树叶。吴胜文总是放不下心。 他依然记得,2000年春节期间,父亲有两天没进山,心里总放不下,便独自一人到二分场的林子里,正好发现有野火烧山。他不顾年老体弱,把棉衣捆紧在火里打滚,直至把火扑灭,父亲为此受伤昏迷住了半个月的医院。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儿女的担心,吴庆贤不是没听进去,只是那些“树”更让他挂心:“荒山不造林可惜啊!” 如今,吴庆贤的“绿色银行”遍布山头,从黎平县扩展到从江县。在他的带动下,双江镇内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1984年双江镇林地面积为18.9万亩,到2015年末已增加到30.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7%提高到现在的75%。在他的带动下,林业产业已然成为乡亲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侗家古寨让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双江镇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186元增加到2015年的6688元,收入翻了36倍。 生态好了,群众富了,吴庆贤却依然过着清贫日子。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不穷,他的心中长有郁郁葱葱的森林。 采访手记 用理想信念拨动“绿色琴弦” 有一种信念,经岁月洗礼更加坚定,凝结为奉献社会的壮志豪情。 有一种追求,沐时代春风愈显丰富,升华成造福一方的精神力量。 “贵州造林王”吴庆贤,以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为标尺,把立足长远、造福社会作为追求目标,35年筚路蓝缕、矢志不移地造林护绿,捐木赠苗德感乡邻,让个人行动变成群体行动,让造林事业聚溪成河,实现和丰富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愿景,为家乡脱贫奔小康找到出路。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想的种子一旦播散于山,就会让山川秀美大树参天;一旦根植于心,就会衍化成造福桑梓、奉献社会的道德力量。吴庆贤用理想信念的手指拨动造福社会的“绿色琴弦”,奏响了美妙动人的富民强音。 吴庆贤的造林实践,是文朝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基层共产党员建设家乡、无私奉献的时代缩影。在贵州的各行各业多个领域,正是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勇战贫困、乐于奉献,抒写出贵州高原的勃勃生机,让“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多彩贵州更加精彩。(记者 刘莹 王淑宜) (贵州日报)“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我们只是转述网友(微友)的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如有不同意的观点我们也将为你转述。
ㄈ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