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2:31 编辑 <br /><br /> ?
在“侗族大歌之乡”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有一位年逾八旬的侗族老人,20岁开始传授侗歌,一生编歌820余首,被乡亲们誉为侗乡“歌王”。他,就是贵州省级民族文化传承人、侗族老歌师贾福英。 小黄村是远近闻名的“侗歌窝”,全村760多户3800多人,全部是侗族。
[size=16.3636360168457px]在小黄村“传歌河”小桥头一栋古朴的吊脚木楼里,我们见到了已经整整81岁高龄的贾福英老人。 [size=16.3636360168457px]说明我们的来意后,老人从昏暗的房间里搬出来一摞摞已经泛黄的歌书。“这一堆是祖上传下来的歌,这一堆是我自己这些年来编的歌,还有那边是我记录的侗戏剧本。” [size=16.3636360168457px]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耳目还十分聪慧。他一边翻着歌本一边用侗语念给我们听,哪首歌是什么时间创作的,唱的内容是什么,老人解释得很认真仔细。 [size=16.3636360168457px]“ 这里一共有820多首各种侗歌,有小歌、大歌还有8部侗戏剧本,都是我编的。我想把这些留给下一代,让他们传下去。”老人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事他一辈子最高兴的是,得抓紧在还能写的时候多编点歌,好好把这些侗歌整理起来。
我们大约估算了一下,这几摞歌书至少不下20万字。 同样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歌师的贾福英老人的孙女贾美兰告诉我们,贾福英老人幼年时曾经读过私塾,像他这样能会写字的老人在小黄这个侗寨极其少见,也正因为如此,小黄那些古老的侗歌才得以传承了下来。 贾福英老人不仅传唱祖先留下来的侗歌,他还善于观察生活,看到有意思的事物就捉摸着编成侗歌。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高兴的事,他都能把自己的心境编成侗歌。经过反复推敲后,一首首意境深刻、脍炙人口的侗歌就这样出来了。 “我编的侗歌都要唱给大家听,大家说好过后我才记录下来,得不到大家认可的我就没记。如果都记录下来,我编的侗歌应该有一千多首了。”贾福英老人说。 “今天上坡见只猫头鹰,在树上嘟嘟嘟嘟叫不停……。”这首在“侗族大歌之乡”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脍炙人口的《猫头鹰》侗族儿歌就是贾福英老人编唱出来的,不仅韵律流畅欢快,而且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模仿猫头鹰的唯妙唯俏的动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贾美兰告诉我没说,2014年1月20日,她和本村的潘怀英、潘红香等几名歌手应邀参加山西省广播电视台录制《歌从中国来》节目时曾经现场教授著名歌星江涛、黑鸭子组合等人演唱《猫头鹰》,赢得歌星们的极大兴趣,节目播出后也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贾福英老人年轻时是寨子里公认的优秀男歌手,20岁就开始传歌,曾经到过本省的榕江、黎平以及广西三江等县许多侗族寨子教歌传歌,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也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悄悄外出传歌,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好评。 “以前别人请去传歌,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大家都喜欢就不让我走。我现在老了,去不了远的村寨教歌了,就在寨子里教小孩子唱歌,精神好的时候也还继续编写侗歌。”老人说,客家有读不完的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祖先留下来的歌要传下去,自己也要编写新歌来教给大家,老歌新歌都有那才丰富。
与贾福英老人的得意门生潘仕国告诉我们,贾福英老人一生教歌写歌,仅在村里他门下的弟子就不下千人,和自己一样许多已经年过花甲的歌师当年也是他的弟子呢。 曾经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让人记忆尤深的原生态唱法“金黔奖”获得者“小黄十姐妹”和“小黄十二罗汉”,都是贾福英的得意门生。让老人欣慰的是,如今他的弟子们有的走南闯北在外演唱侗族大歌发家致富了,有的成为当地有名的歌师,传歌教歌后继有人。 在小黄村靠唱歌致富如今是小黄村旅游接待文艺队长的吴荣德前几年就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谈起贾福英老人他十分感激:“感谢贾爷爷教我们这么多歌,现在我们村发展旅游靠的就是为客人演唱侗族大歌。” “自己组建侗族大歌队在贵阳、 凯里等地和江、浙一带靠唱歌打工的我们有很多人,收入最多的人一年有30多万,这些人其中大部分也是贾爷爷的徒弟。”吴荣德说。 贾福英老人告诉我们,这一辈子值得他最高兴的两件事一是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自己教出来的徒弟大都成为了歌师并继承传承教授侗歌的事业。老人自豪地说,现在他还被聘请在村里的小学当“朝阳侗歌班”的辅导老师,新近又组建了一个由小黄村年轻人组成的“小黄歌舞文艺队”。 也有让贾福英老人担心的事。他说,现在年轻人对唱侗歌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老的歌师陆续的过世带走很多侗歌,侗族没有文字,传歌只能靠口传心授,怎样留住这些东西,这事使他费尽了心思。 “我现在准备把我所有的侗歌写成一本书,用汉语翻译出来,拿国家补助给我的钱(文化传承人补助金)请人打印出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万万不能丢,我要在有生之年把侗歌好好地传下去教下去。贾福英老人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