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下司古镇:清水江上的明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司古镇,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

上品下司



下司古镇


一,下司古镇:小镇远



      下司古镇是麻江县与凯里市襟水相邻的一个乡镇,每年农历七月中旬,这里的人们沿袭传统举行龙舟大赛,斗牛大赛,车流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辟有桃园岛、月亮岛、紫薇岛等系列旅游度假场所,堪称下司绝艺的“酸汤鱼”、“草烧狗”厨艺更是名声远扬,深受游客喜爱。每当周末假日,凯里、都匀、贵阳等处的旅客呼朋引伴举家前来,漂流戏水、访古探幽之后,悠悠然面水临窗,点上一两样佳肴,大快朵颐,尽兴享受这忙碌人生难得的清闲。

下司古镇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居民,古巷道。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观音阁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讨袁护国将领吴传声墓就在距下司1.5公里的保秧洲。

下司古镇

    近年来,下司古镇虽变化较大,但旧容新貌兼容,古巷新街并存,形成了下司古镇饶有生趣的历史文化景观。行走在下司街上,逡巡在这浓郁的风情与涵厚的风俗之中,我们可以选一些古街旧巷里的卵石路面来行走,也可以沿街去看曾经辉煌而现在依然美丽在晚照落霞里的店面额匾及廊檐瓜柱;听柱仗倚门而立的老人娓娓叙说他们曾经耳闻目睹的过去。

下司古镇

     下司风景名胜区以清水江为纽带,集自然山水风光、历史文化 与民族风情为一体,有景物52处。它包括清水江风光船游区,主要景物有:龙里水库风光、龙里仫佬寨、湾塘、保秧洲、桃花、岩寨等少数民族村寨,河坪渔村、沙坝竹林、桃源岛、太阳岛、镰刀湾岛等度假村、下司水上活动中心等。老山河峡谷步游、漂流区 , 主要景物有:将军石、月牙潭、九曲银河、卡门、姊妹峰、千里坡、老鹰坡等。
下司古镇

    文物古迹有:下司古镇、古码头、街巷、苗族吊脚楼、夏同和状元第、禹王宫遗址、观音阁和文昌阁,狙炸袁世凯的壮士张先培故里---巴茅冲,保秧洲讨袁护国军陆军上将都督吴传声墓等。民族风情主要有:铜鼓村苗族农民画,120多农户从事现代民间绘画,数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有的被选送博物馆收藏,麻江县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摆仰村苗族风情神奇古朴,原汁原昧,吸引了数万中外游客观光考察,河坝瑶族歌舞与蜡染,深受广大游客赞赏与青睐。


下司古镇

那些默默散发着历史味道的青瓦和飞檐如果细看,很有韵味。来到黔东南州的凯里,行程中到达下司古镇,这里的建筑暨民国、清朝,苗家、侗家 不同造型、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古朴与现代的融合,尤其是房子中的翘角飞檐,很吸人目光。
下司古镇

下司已经建成了号称“贵州唯一、亚洲最好、世界一流”的中国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基地先后承办了多次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大型赛事。2004年、2008年、2010年的奥运会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及国际划联的主席对该基地大加赞誉。二是建有贵州最好的龙舟训练基地,并培养了一支在全国有名的龙舟队伍。该队伍多次代表全省参加全国比赛,每次都拿到不同项目的冠军。因此,下司也被称为“龙舟冠军的故乡”。

下司古镇

2016年,下司古镇的清水江大桥音乐喷泉正式启用,引来不少市民及游客前往观赏。据悉,喷泉运行时间为节假日和周末20:00-20:45,每次不间断运行45分钟。该喷泉全长90米,最远能喷6米,600个喷嘴和600盏彩灯分布在大桥两侧,集声、光、水、色于一体,根据专门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使喷水造型变化和灯光的变化随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而变化,美妙绝伦。通过变频程控直喷、水帘、水浪、水松、内抛、摇摆、编网等水型组合成36种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喷泉景观,有的似流金溢彩、火树银花,有的如孔雀开屏、彩虹饮涧,似水的画、灯的诗,在欢快愉悦的乐曲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司夜景



二,清水江:一条文明长河



     
下司与清水江

清水江是沅江的主源。发源于贵州省[url=]都匀市[/url]谷江乡西北,在都匀称[url=]剑江[/url],都匀以下称[url=]马尾河[/url],至岔河口[url=]重安江[/url]汇入后始称清水江,至湖南黔城汇入氵[url=]舞阳河[/url]后称沅江。现居住在清水江流域的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被称为百越民族,分散在闽、粤、湖、桂等广大地区。秦汉以来,由于战争、移民等诸多原因,百越民族逐渐迁徙入贵州。因缺乏史料记载,民族的迁徙无可稽考,但可以从民族古歌中寻得些蛛丝马迹。

清水江

如苗族,苗族古歌是如此唱的:“龙搅动大江,浪大象谷仓,震动着大家,痛苦坐不成。看这个样子,看样要上山。我们往西去,找地方生活。”相传苗族的先祖蚩尤在中原战败后,其部属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自涿鹿战后渐次向南辟局,以滇黔为最多”。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也有简单描述:“苗人,古三苗之裔也,尽夜郎之境。”“来到沙子坪,来到乱石堆,沙坪荆棘多,芦苇随风飘。”“来到方振西,来到洋岔利,集全族祭(祖)五届(‘方振西’‘ 洋岔利’是苗族对榕江的古称)。”“来到九千地,来到七万寨,九千地产粮,七万寨产棉。”根据苗族古歌的描述和清水江流域世居民族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推知古代先民是沿长江进入洞庭湖,在清水江沿岸开疆辟土建设家园的。
清水江

2005年4月25日都匀市人民政府、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潇湘晨报社在沅江源头所立“沅江源”碑,碑记说:“呜呼,大江沅水,乃湖南第一长河。源自都匀,流经湘西,山高斗篷,水深五强。经黄平会北源重安江后,称清水江。自黔贵滚滚东流,出芷江銮山。历经一千零二十二公里,川流不绝,逶迤而归洞庭,流域八万九千一百六十二平方公里。锦绣山川,怡然而育芙蓉。夜郎故里,黔湘英才,饮沅江水而立,为天下福而鞠躬尽瘁,扬中华威而卧薪尝胆。汉、布依、苗、侗、水、土家各族人民,血脉相承。大江东去,逝者斯夫。江之源头,黔山沅水儿女居源而思,刻石立碑,感恩明志:共饮一江水,同以一片冰心待人,当使此山此水,长存玉洁冰清,流万世甘甜,为子孙福祉。”
清水江

 黔地在庄蹻溯沅水西征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舟楫穿梭于江河。历为黔东排筏舟船通往江汉的要道。在下游锦屏长87公里,山势开阔,河槽宽敞,流量丰富,相对平缓,一度成为江南进入贵州、通往川滇的重要通道。水运对贵州古代疆域的开发和政权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据零星史料记载,沅系水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进入贵州的重要通道,清水江作为贵州腹地河流,便利的天然地理位置,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对其进行开辟。
清水江

大致在明初前后,清水江流域已有航运发生,主要以贡赋和食盐运输为主。早在元明时期,通往黎平府的官船就通过清水江进入贵州锦屏,通过支流亮江河进入黎平境内的八舟河抵达黎平府城。这一时期,战时性的军粮运输、非战时性的军粮运输、木材运输,使清水江的航运有了频繁的利用,黔东南大地的山川大地得到了开发。
清水江

黔东南盛产木材,尤其以杉木著称。湘、浙、闽、粤等地的商人沿清水江上至锦屏、剑河,向山民采购杉木,扎成木排,顺水放入沅江,远销闽、浙等地,获利颇丰。客商的到来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山民们自发在自留山上广泛种植林木。当时统治政府在也清水江沿岸设立木市,管理木政,征收木材流通税。
清水江

尤其是到了清前期,贩运商业盛极一时,木材贸易的盛行。清水江木业出现乾、嘉、道三朝的木业鼎盛时期。大批商人涌入清水江地区贩运木材。清水江沿岸交通便利的村寨因为木材交易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集市。因木材贸易发生了,清水江两岸也被商品经济浪潮推动,形成了如都匀、下司、平略、文斗、瑶光、施洞、革东、重安江等集镇。
下司古镇



三,铜鼓苗寨:中国民间绘画之乡



[url=]铜鼓[/url]苗寨是一个古朴而风情浓郁的[url=]苗族[/url]村寨,位于[url=]贵州[/url]苗岭山麓的麻江下司,堪称民间艺术的宝库,有农历正月的“[url=]芦笙会[/url]”,有二三月间的“闹冲”,有七月的“[url=]爬坡[/url]”等民族节日,还有早已享誉中外的苗族农民画和风格独特、个性突出的苗族服饰、工艺品和歌舞,以及引人注目的“铜鼓文化”。

铜鼓苗寨,共有530多户2300余人,其中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8%;铜鼓是当地苗族“哩家”和“哥家”两大族的合称。这里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擅挑花、刺绣、绘画,铜鼓农民画被誉为“民间奇花”、“本源艺术”,作者被称之为“民间艺术大师”。全村现有省、州美术协会会员28人,省、州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46人。到目前为止,铜鼓苗族农民画参加出国交流展览216幅,国家级展览210幅,外国友人及港、台同胞购买323幅,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35幅;获奖300个,其中国际奖28个,国家级奖76个,省级奖103个。该村苗族农民女画家多次应邀赴日本、北京等地现场表演。文化部因此将铜鼓村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铜鼓村民的民族民间绘画笔法和风格并不完全相同,它既不同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也不同于陕西户县粗胳膊短腿浓湄大眼的,充满现代色彩的民间绘画,更不同于上海金山,浙江舟山等地的民族民间绘画,铜鼓民族民间绘画有其独具的特色和表现手法,那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源自历史深处的,充满现实写真的内容,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厚重感和厚度感。其表现手法以变形夸张为主,采用的颜料以水粉为主。


在构图上以庄重典雅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对于喜爱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的人来说,可以将之作为一个选题来进行研究。在铜鼓民族民间画乡的诸多作品中,《睡猫》、《太阳和月亮》、《杀虫归来》、《管天苗女》等都曾获省以上大奖,也最能体现历史感和民族特色,也都体现了“铜鼓样纹”的太阳纹、羽人纹、舞蹈纹、青蛙饰等绘画技法。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铜鼓在苗族社会中的存在恐怕已有很长历史了。时至今日,苗族仍普遍有侣存铜鼓、跳铜鼓舞的习惯。而麻江铜鼓村的铜鼓则以其独特的风格赫赫有名。其“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且“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在铜鼓学的分类上,被称之为“麻江型”。


铜鼓村过去盛行跳铜鼓舞,据说后来因为跳铜彭舞时[url=]苗民[/url]耗时耗粮过多,严重影响其生计,于是寨中长老决定将铜鼓送到村外岩洞中埋起来,永不跳鼓。至今,铜鼓村苗民仍不跳鼓,而以吹芦笙取而代之。苗家人为何要中止跳铜鼓舞?是什么时候中止的?这里的解释显然比较勉强,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则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铜鼓村虽然不再跳铜鼓舞,但却跳芦笙舞和板凳舞。逢婚嫁、生子满月、建房等喜庆日子,铜鼓村青年男女必欢歌舞蹈,或高奏芦笙,或手持两只小板凳,一边有节奏地击打,一边兴奋[url=]狂舞[/url]。这些舞蹈充分反映了苗家人刚毅豪放、热情开朗的性格。








四,下司美食与物产



    下司酸汤鱼是黔东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扬名省内外。来麻江作客的好朋友或贵人,麻江多以此菜招待之。属纯天然绿色食品,色、香、味俱全、肉质细嫩,口感好,汤鲜、刺激食欲,可增加饭量,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上等好菜。
酸汤鱼

    下司酸汤鱼以酸汤为汁烹制的一种鱼类菜肴。鱼取自清水江下司段的野生河鱼(角角鱼、黄辣丁、鲢鱼、滚子鱼),酸汤用淘米水发酵制成,或用西红柿汁作成。酸汤鱼汤鲜肉嫩,美味可口,增进食欲。2004年和2005年在第四届中国美食节·重庆火锅节和第五届中国博览会·2004年中国西部国际精品菜 肴暨美食文化展中,下司望江酒楼推出的“黔东南苗家酸汤鱼宴” 两次摘取“团体特别金奖”。 盛名远扬。

     下司犬产于麻江县东南部,因中心产区在下司镇,故历史习惯称为下司犬。产区居民以苗族为主,居住于深山峻岭之间,过去林深茂密,山高路险,野生动物较多,自古以来苗胞均有打猎和养狗看家守院的习俗。经产区人民的长期选育,形成了“下司犬”体型外貌和生活性能独特的特征特性。早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下司镇就辟为商埠,形成盛市和重要码头。

世界三大名犬之一的下司犬

      往昔,贵州与省外陆上交通闭塞,云贵两省的土特产品多集中于下司,赖清水江运到湖南洪江、常德、过洞庭湖直达武汉。湘、鄂、赣的棉花、土布、药材、瓷器等货物亦用船载逆水而上到下司起崖,再运到贵阳、安顺等地。因此,当年的下司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商户林立、住户密集,官富养犬护院,一时养犬兴盛。国民党陆军通校于一九三八年冬迁至麻江,军犬所设在下司玉皇阁,更带动了下司养犬的发展。


    与德国牧羊犬齐名的我国贵州下司犬正面临绝种的危险。据估计,在它的原产地贵州省麻江县,纯种的下司犬仅有270只左右。 下司犬以忠实主人,嗅觉灵敏,爆发力强,耐力好,捕猎能力强,适应性强和耐粗饲等特点,被列为世界名犬和中华名猎。经过系统强化训练,下司犬可以成为警犬。



下司[url=]狗肉[/url]又叫下司草烧狗肉,正因为采用草烧技术,即所谓的"天然"技术,所以它与其他地方的喷灯烧、煤烧煮起来的味道有所区别。另外,下司人在选狗的时候也比较讲究,只要农村人养的土狗,不要饲养狗,并且一般都只要重十多斤的,既不要老狗,也不要太小的狗,故味道与其他地方的有所区别。

下司狗肉汤锅堪称黔东南美食中一绝。所谓汤锅,通俗说就是大口的锅煮大块的肉喝大碗的酒以达大快。狗为十多斤的本地小黄狗,肉嫩皮薄;宰杀后用稻草熏烧,色至微黄、皮脆;砌成大块放入大铁锅中,倒入清水(清水江河水),用木柴大中火煮到半成以上熟,肉香汤鲜皮脆骨剔;后用小铁锅架在炭炉上,舀入大铁锅中的原汤,放狗肉香(薄荷)、长葱、芫荽制汤,汤开放入砌成小块的狗肉;上好的蘸水(本地朝天辣、葱姜、狗肉香、芫荽,狗肉香必不可少)和[url=]米酒[/url]、时令新鲜蔬菜。

现下司有不少的狗肉店,但要吃上正宗的狗肉汤锅,只有赶集(每星期五)和看会(农历六月二十四等民间节日)才会遇上,同时要选名厨,如“谢六八”、“张老四”、“顾老董”等。



麻江蓝莓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的特产。麻江蓝莓种植面积3.1万亩,已经取得有机认证1000余亩,已经取得有机转换认证1.4万余亩,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


蓝莓被誉作“水果皇后”。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鞣花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明目、抗癌、预防动脉硬化、抗衰老和延缓脑神经老化、抗泌尿系统感染、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是近几年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果树品种。



麻江县素有“中国锌硒米之乡”的美称,历年来“宣威米”、“贤昌米”、“乐埠米”等锌硒米在凯里、都匀、贵阳等地颇受欢迎,市场销路很好。麻江锌硒米主产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576----1862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由于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采用先进的施硅健身栽培和平衡配方栽培技术,从育秧到抽穗灌浆的生长过程中只用农家肥,严禁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麻江锌硒米香味属清香型,色、味俱侍,口感爽滑,富含锌、 硒、钙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元素及蛋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十五种氨基酸。长期食用,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增加食欲、抗衰老、抗癌、增加免疫力、促进心肌代谢、保护视力等功效。


麻江“玉馥冠”原生态锌硒多元素优质米,被省商务厅、省国际贸易促进会推荐为贵州省特色[url=]大米[/url]参加交流展览,并以其独特的“原生态锌硒多元素”特征,让国内外客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给予了极大的认可。通过交流展览,有效宣传了“中国锌硒米之乡”——贵州麻江,提高了麻江优质大米“玉馥冠”的品牌知名度。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年平均气温14.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境内土壤肥沃,适宜红蒜种植。麻江红蒜外表呈淡紫色或紫白色,瓣肉细嫩致密,蒜包紧实耐贮,生食香脆辛辣,熟食香味浓郁,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麻江县2003年荣获“中国红蒜之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9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